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俗语

(2024-05-18 06:47:29)
标签:

杂谈

夫妻相处之道一直是家庭能否和睦的重点之一,贤惠的妻子对丈夫而言,就是贤内助。和睦的家庭,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中,自然容易取得一番成就。也因此,古代关于夫妻的俗语也不少,例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妻贤夫自良等等……今天向大家分享的一句俗语: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俗语

一般来讲,“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较为正确!源自清·《义妖传》。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也讲得通!这里不管是“十年”“百年”“千年”都是概数,意在说明缘不易!要努力珍惜!

“同船渡”即有缘人,还须“十年”,那么做“共枕眠”的夫妻既要有“缘”还要有“分”,即说“百年”!意思意在说明不易!之于为什么用“船”与“枕”作喻,我也不大清楚,只觉得这个比喻恰到好处,较形象化!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专为形容红男绿女们共偕连理有多不易:今生能得以同床共枕,乃是前世、前世、前前世累计修了一千年的善业,可见并非前世那一句字字血泪的海誓山盟就可达到目的。物质不受人的意识而转移,引申过来即是:现实不是你想一想就能称心所愿——颇合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逻辑。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说的正是一个“缘”字。人生在世,有存有亡,有聚有散,其中契机,全系于一个缘字。共衾同枕、耳鬓厮磨的夫妻自不必说了,师生、同学、战友、邻居、搭档,甚至火车上的邻座,乃至全车厢、整列车的乘务人员和旅客能聚在一起,不全有赖于一个“缘”?不是一个缘字,茫茫人海中本来天各一方的怎么会萍水相逢,这不是“缘”又是什么呢?

“缘”,尽管是由佛家内典揭示出来的,它把每一个人都领会到、感觉到而又表达不出的那种认识上的东西把握住了。不须是天资过人的才子,不须是超凡脱俗的圣贤,只要是有过几十年生活阅历的人,谁没有这样一种感悟:人与人、人与物的聚散十分奇妙,早一刻不能,晚一瞬不成,一种无心的聚汇。———大千世界,从空间上说浩瀚无垠,从时间上说漫漫无际,而微尘刹土般的人与人、人与物竟会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相汇,这简直比太空中的九星会聚还要难得几十倍。诸多事物和机遇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求之不得,避之不及!来而不可拒,去而不可求。这不是“缘”又是什么呢?。

写在最后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俗语说得好,两个人能从完全陌生的到成为恋人最后走近婚姻的殿堂,开启不一样的人生,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我们都说遇见了那个能和你共度一生的人要好好珍惜。可是有的人就是属于得到了就不再喜欢了,结婚了之后反而没有之前这么爱了,所以也就有了这么多离婚的人。这也是我们说的没有做夫妻的缘分。那么夫妻“缘尽”会有哪些征兆呢,如果以下三个你中了一个那就别再自作多情了,强留只会苦了自己。

第一个征兆:在一起越久,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谈恋爱的时候你们两个人可以躲在被窝里煲三个小时的电话粥都不嫌累,可是结婚了,你们两个人住一起了,可是见面的时间却少了,你们在同一屋檐下也说不上几句话,完全没有沟通和交流,多说几句就会吵架。你们的关系从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他已经开始厌烦你了,婚姻中没有了沟通这段感情也就凉了一半。

第二个征兆:他下班回来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开始夜不归宿。我曾经问过一个男同事为什么你加班这么晚,明明没什么事情。他说比起回家吵架宁愿自己在公司加班,他说即使自己有时候到家了,也会在车上呆上好久,抽几根烟再上去洗个澡睡觉,反正就是不想和妻子说话。男人不回家夜不归宿,可是女人却在家里把饭热了一遍又一遍,在沙发上等你等到睡着。这些都变成了一厢情愿,男人不爱你了就会选择逃避,不是他有多忙只是不想面对你。

第三:你们吵架了以后,他再也不会主动道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两个人结合难免会出现很多小摩擦和矛盾,我们也是在一次次的吵架中更了解彼此,学会了体谅和珍惜。以前你们吵架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去哄你,会道歉,因为他珍惜这段感情,不忍心看你哭看你生气。可是现在如果他变得无所谓,对你没有耐心,说不上几句话就开始吵架,吵完就是冷战不会再来道歉,那么他只是想发泄对你的不满,说的再对就是他不爱你了,如果你占了一条,那么就别再自作多情了,放过自己也放过他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