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日(每年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2024-03-25 06:53:32)
标签:
杂谈 |
2024年“春社日”有感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2024年春社日为农历甲辰年二月十六,公历2024年3月25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汉族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中国古代的“社日”节一年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 ”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二月“春社日”是春季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又称中和节,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一、“春社日”有何习俗?
1、社祭。作为春社的最初目的,社祭也是许多地方春社时的习俗。如六合、京山、宣恩、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县)等地的春社,老百姓们会或凑金具酒醴,或蒸米作糕、或作米粢等来祭祀土地神。社祭时大多以酒糕、鸡豚来奉祀社神,但也有的地方用其他祭品,如武冈地区就用将香藤熏干杵碎和糯米粉调蒸而成的“社粑”来奉祀社神。社祭时的社饭大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在荆楚一带,社饭主要由猪羊肉和米饭调合而成,并装在葫芦(葫芦有多子多孙之意)中,送给别人。凤凰县一带是用蒿菜杂糯米蒸熟,晃州和来凤地区是用糯米,切麦蒿和腊肉片及豕脂蒸熟,芷江地区是用蒿叶将米、干肉包裹蒸熟。
2、社戏。“社戏”又称社火,为南宋遗风。在许多地区的民间(如直隶、霍州、汾西、荆州),在春社时会根据村落大小、地位高低而凑钱演社戏。而在山西临汾同时也有举办香火会,扮社火的风俗。社戏不仅在中国大陆流行,而且在台湾,除了汉族外,哪怕是当地原住民也有春社时张灯结彩,演社戏,给土地神过生日的习俗。由于社戏十分消耗财力,因此一些地方志撰写者对此进行了批评。如批评社戏“易启事端,多耗财货”、“伤则废业,荡人心志”。但也有撰志者认为,如果对社戏改良的话,有“社会教育之意”。
3、聚饮。祭祀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坐在一起聚饮也是许多地方的习俗,如黄州、武昌、蕲水、黄冈、沔阳等皆有此俗。据云饮社酒可治耳聋、有利于子孙成长等说法。
4、巫祝。在清朝的各地地方志中,同样也有许多地方社日有延巫祝以祭社的习俗。巫祝时,很多地方(如罗田、钟祥、石首、永定)多以敲锣打鼓来迎神。
5、其他习俗。在许多地方,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如黔阳有放风筝之俗,获嘉、崇阳等地有修新坟之俗,在黎城、潞安等地,有走社的习俗,即走亲串友或扛抬社神游走。
二、春社日民间有哪些禁忌
1、禁忌动剪刀。清泉在立春至春社后再过一戊日,忌以金犯土,所以这一天女子停针线,不宜做针线活。
2、禁忌打扫。凤凰县、沅陵在春社前忌扫汲,忌扫地泼水等,据说这样对家庭运势是很不好的。
3、禁忌动土。在春社日前后,云阳忌动土。忌大行动木,与动土有关的行动建议先暂停,据说挖土则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