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乌伤丽人
乌伤丽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499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俗语2

(2024-03-24 07:58:00)
标签:

杂谈

在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中,俗语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它通常来自于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总结,是一些对社会经验的归纳,是一种很奇特的民间智慧,并且实用性相当强,总结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识人到行事礼仪等等。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便是一句典型关于教育的俗语,意思是什么呢?前半句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真龙天子”嘛,“龙”是统治者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家长在子女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后面那半句就相对让人犯迷糊了,怎么说家长越是偏向谁,谁家就更穷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俗语。

春秋时期有个女子名为武姜,她于公元前761年嫁给了郑国的国王郑武公,4年后先后生下了大儿子寤生与次子共叔段;所谓“寤生”就是说逆生,也就是脚先出来后才是头出来,这是非常典型的难产,“武姜”因此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当然也遭受了极大的惊吓,她因此非常讨厌寤生。

寤生当然也很委屈,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遭到了自己亲妈的讨厌,但他并不能对此表示任何意见,一旦对此发表意见那就会背上“不孝”的帽子,只怕是一辈子都无法挣脱了,所以寤生从懂事起便知道了沉默与隐忍。

不过我们知道,古代宗法制的规矩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寤生与共叔段他们都是郑武公的嫡子,而寤生还是长子,于是他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太子。

从寤生的角度来看,他是非常卑微且难过的,自己生下来就被亲妈讨厌,不仅不给自己什么好脸色看,而且连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还想要全部给夺走,让自己彻底一无所有,然后将自己的东西去送给弟弟,这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好在他的父亲郑武公并没有听“武姜”的胡来,一直保留着他的太子之位。

共叔段还不满足,慢慢扩展自己的封地,试探郑庄公的底线,而郑庄公也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于是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后来甚至占据了郑国的半壁江山,但却还不满足,开始采买军械准备造反,而作为母亲的武姜极为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也乐见其成,表示自己会在京城当他的内应,为他打开城门,夺取郑庄公的国君之位。

不过共叔段造反的消息被提前走漏了,被郑庄公轻而易举地化解掉,他独自逃亡国外,最终死在外地,而“武姜”则继续待在郑国,郑庄公依旧尊其为母。

“武姜”作为寤生的母亲,她在他面前便仿佛是真龙天子一样有着绝对的权威,哪怕他已经成了国君,也还是得听她的话,把大片、大片的封地给共叔段。

作为普通人来讲,我们当然接触不到这种“太子争位、兄弟争国”之类的事情,但是那个受到父母偏爱,总是一切好处都由他拿,任何付出都不要他做的孩子,就相当于是“武姜”养出来的共叔段。

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见过很多,尤其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面,父母偏爱最小的弟弟,所有活都让姐姐去干,所有享受都让弟弟先来,结果一大家子中最不成器的便是那个最受宠爱的弟弟。

写在最后

古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武姜”做妻子,“武姜”先后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就是后来的郑庄公,第二个就是共叔段。生郑庄公时武将难产,所以她讨厌这个大儿子;生共叔段时很顺利,所以她宠爱这个小儿子。郑武公在位时,“武姜”多次想让他废掉郑庄公的世子之位,改立“共叔段”,郑武公都没答应。等郑武公去世,郑庄公即位后,“武姜”帮小儿子造反夺取王位,奈何共叔段的能力不如郑庄公,最终失败了,逃出郑国,一直流亡。

姜氏这位母亲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生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甚至要做共叔段的内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真是印证了这句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历经磨砺才能茁壮成长,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失败、失意等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父母可以鼓励自己的子女勇于面对,却一定不要剥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权力”,这不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是在害他们!

古人认为,如果父母对儿女有所偏心,对其中一个特别溺爱,对另外一个冷冷淡淡,那个从小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有出息。这是因为来自父母的偏爱会让他消磨了志气,无论是思想头脑、生活能力,都会比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差一大截。这其实是给新一代父母的警惕,老人家可能思想比较顽固,难以改变,但如果接受了高级教育的父母,还在教育子女时有所偏心的话,那不是为孩子好,而是害了他。这句古老的俗语虽然简单,但其中的深意,却是从古至今都适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