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乌伤丽人
乌伤丽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499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一)

(2024-03-14 07:05:43)
标签:

杂谈

时间过得很快,农历龙年的正月已经与我们挥手告别;今天是2024310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一了。农历二月初一的今天还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和节,既是古代民间祭祀太阳神的日子,也是求平安和顺的好日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节日。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这是唐代诗人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活动呢?

一、“中和节”的由来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从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但“中和节”是个例外。它源于一个皇帝的倡议、一个大臣的设计。这个皇帝就是唐德宗,这个大臣就是李泌。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九个皇帝。贞元四年(788)的某一天,唐德宗提出想在二月创置一个节日,问大臣们日子选在哪天比较合适。

根据史书记载,唐德宗发出个倡议的原因是,从前每到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朝廷百官都有大型的宴会活动,但是上巳节往往和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在时间上重合,当时寒食节放假,且假期长,这就影响了公会。因此他认为可以在二月创造一个节以举行公会活动。

皇帝发出倡议,大臣李泌就开始设计。不久,一份诏书就颁布出来。根据这份诏书,一个创造的节日正式诞生了。它定在农历二月初一,名为中和,与上巳节、重阳节一起成为朝廷认定的三个节日,届时公务人员可以休假一天。

稍后,李泌又为“中和节”设计了一些活动,包括裁度、官员给皇帝进献农书、献生子、酿宜春酒、以祭句芒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这些也得到德宗的认可,并著于法令,颁布实施。

唐代李泌《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中曰: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中和节”就这样华丽上场,并揳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二、中和节的习俗

“中和节”的习俗来源于李泌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书献种上春服。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编者注)之种的做法。比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这很为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所称赞。柳宗元就在他的《进农书状》中进行了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此外,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二)节日宴会。君臣宴乐是中和节里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的机会。当时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唐德宗自己也经常在中和节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言志。《全唐诗》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其中4首与中和节有关。

贞元五年的中和节是第一个中和节,节日里唐德宗大宴群臣,并且作诗抒怀,大臣们则纷纷作诗奉和。唐德宗还下诏将诗作的写本赏赐给当时在容州的戴叔伦,这样的恩宠让天下人都羡慕不已。宴会上往往有乐舞助兴,王建《宫词》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即为明证。

宴会不仅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兴盛。梁肃的《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就记载了扬州一带的中和节宴会。当时参加的人员达百余人,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声势浩大。宴会之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各种杂技,所谓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歌舞管弦当然也少不了,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与会人员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

不过,官方的中和节宴在德宗皇帝驾崩不久便取消了,成为曾经亲历盛况者对往事的追忆。吕温有诗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旧节又支离。今朝各自看花处,万里遥知掩泪时。表达了抚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三)赐尺赐衣。裁度,即请皇帝赐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节活动的重要内容。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尺的用途是测量长短,与测量多少的量、测量轻重的衡,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掌握着确定、校正度量衡的权力,就意味着掌握着治人治世的权力。皇帝将经过校正的尺度颁赐给大臣,其实是对这种权力的一种象征性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

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吕颂就写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写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它们都成为皇帝赐衣赐尺的证明。

(四)献生子。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就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三、中和节的内涵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贞元之时,朝廷政治方面,则以藩镇暂能维持均势,德宗方以文治粉饰其苟安之局。民间社会方面,则久经乱离,略得一喘息之会,故亦趋于嬉娱游乐。

“中和节”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出现的,它创置的最初动机也在于嬉娱游乐,不过,从设计的结果和实践情况来看,“中和节”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动机,成为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表达中和理想和重农倾向的节日。

唐代唐德宗李适创作的一首这首五言诗《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诗曰: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很好地概括了“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天地之大德曰,恰好是春天的特性。在贞元五年的诏书中,唐德宗强调仲春二月的特点是天地同和,各种植物都发芽了,创设“中和节”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植物生长,以发扬春天的特性,所谓生德区宇均

将节日命名为中和,则显示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中和理想。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如果能用中和之道治理天下,国运就会长久;如果能用中和之道养生,那么寿命就会长久。

今人周来祥先生则认为:“‘中和(或和谐)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概念,从远古到清末,源远流长……在发展中,的内涵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

中和作为一种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是天下之德、之道,中和节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我国素来以农立国,将农业视为国家之根本,而无论是百僚进献农书、司农进献穜稑之种,还是百姓互赠百谷果实的献生子,都具有劝农的象征意义,并符合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

尽管“中和节”在后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样兴盛,但它余韵流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诸如进春衣、进农书、献生子等活动,乃至休假一日的规定,都在宋金时期为宫廷或民间所实践并得以传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官方建构向民间传统的转变。

直到近世,仍然有人将农历二月一日称为“中和节”,甚至有人认为二月二日龙抬头节其实就是“中和节”。今天,在山西永济,仍有中和节背冰习俗,山西乡宁云丘山则有中和文化节,2011年,“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