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冬至
(2023-12-23 09:00:54)
标签:
杂谈 |
2023年“冬至”有感2
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2023年12月22日11时27分已进入农历癸卯年(兔年)十一月初十我们迎来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70度。“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是农历十一月份的“中气”,冬至交节的时间必然在农历十一月份,到了冬至这天阴气最重,过了冬至阳气将缓慢增长。
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冬至这天我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外形,像耳朵,冬至吃饺子有消寒之意,寓意在数九寒天耳朵不会冻坏。而在我国南方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汤圆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圆形甜品,汤圆圆又圆,冬至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在我国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后天气将变得越来越寒冷,在我国民间有冬至“数九”计算寒天的习俗,每9天为一个九,而我国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在“三九”天和“四九”天,此时地面热量收支达到最大。
2023年的“冬至”可不一般,“八十年不遇”,今年冬天很冷吗?有啥不一样?老人总结出3大特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2023年是“早冬至”
“冬至”公历时间都是固定的在12月21日至23日,但是由于受农历闰月的影响,每年冬至对应的农历时间却相差很大。
“冬至”交节的时间总是在农历十一月,如果“冬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农历十一月份的上旬,那么就是“早冬至”;如果“冬至”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十一月下旬,那么就是“晚冬至”。2023年“冬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十一月初十,属于“早冬至”。
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早冬至”意味着“冷天”会来得比较早,如今还没到“冬至”节气,我国各地就已经很冷了,同时“早冬至”还意味着春节时间到来得晚,春节期间会比较暖和,2024年2月10日春节,看来春节期间应该不冷。
“晚冬至”意味着“冷天”来得会比较晚,冷天来得晚去得也会比较晚,往往到正月的时候天气依然很寒冷。同时“晚冬至”还意味着春节时间来得早,像去年就是“晚冬至”(十一月二十九的冬至),2023年春节的时间在1月22日,春节期间会比较冷。
二、2023年冬至交“母九”
在我国传统《阴阳学》中,万物总是存在阴阳两面,如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同时数字也分阴和阳,其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而阳对应公,阴对应母,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冬至”也被称为“交九”,在我们老祖宗看来,如果“冬至”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就是“公九”;如果冬至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双数,那么就是“母九”。
2023年“冬至”的时间在农历十一月初十,初十为双数,因此今年是“母九”。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谚语“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冬至”当天是“公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数九寒天非常冷;如果“冬至”当天是“母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数九寒天相对暖和。
这里的“冻死牛”和“穿单衣”都是夸张的表达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形容冬天的冷暖程度。
三、2023年“冬至”八十年不遇
“冬至”的公历时间可能在12月21日,可能在12月22日,还可能在12月23日,2023年“冬至”交节的时间在12月22日。
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去年(2022年)的“冬至”时间也在12月22日,相当于连续2年“冬至”的时间都在12月22日,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要知道上一次连续2年冬至的时间都在12月22日,分别在1944年和1945年,可以说是“八十年不遇”,也可以说2023年的“冬至”非同一般。
结语
2023年是“早冬至”,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2024年春节期间可能比较暖和;同时2023年“冬至”交“母九”,预示着数九寒天相对不冷。老话虽然是古人进行劳动生产的指南针,但是如今气候变得越来越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因此老话我们参考一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