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进门与妻不同床,出门不拜丈家坟”这句俗语

(2023-08-21 10:16:18)
标签:

杂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矩和礼仪体系。这些规矩不仅仅是为人处世需要注意礼节,甚至连吃、穿、住、行这些细节也都有着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民间俗语是老辈人留下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乏洞察世事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积极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过境迁,其中有些俗语已经不合时宜了。比如进门与妻不同床,出门不拜丈家坟这句俗语,就挺令人费解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生活中的俗语进门不与妻同床,出门不拜丈家坟

一、进门不与妻同床

流传于民间的一句古诗:百年修得共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中国老百姓都喜欢说的一句俗语:“一个女婿半个儿”。可见,夫妻恩恩爱爱是人之常情,女婿祭拜丈人家坟同样是恪尽孝道,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为啥却有这种荒唐的说法呢?依据又何在呢?

其实,这种说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过去人们的封建意识非常严重,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即使结了婚成为合法夫妻,照样是谨小慎微,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被别人笑话。

况且,这里所说的进门不与妻同床,并不是自家的门,而是丈人的家门。一般来说,新婚小夫妻三天后是要回娘家的,在我们这里称旋门之喜,女婿会受到盛情的款待。还有,夏收后出嫁的女儿也要回娘家住上几天,称为歇凉;再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也会回娘家待上几天,称为省亲。就是说,出嫁的女儿一年按规定最少得坐娘家三次。如此,女婿若没有什么紧要的事,大都会陪着妻子看望岳父岳母的,多少也会盘桓数日。说到这里就有意思了,小夫妻夜里安歇成了一个问题。

若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当然安排他们同居一室了,这是太正常不过了。可在封建思想十分严重的旧时,人们会认为影响娘家的运势,是万万不可的行为,应当严格禁止的。过去的人们重男轻女,出嫁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披上嫁衣那一刻,就是外姓人了,无形中与娘家划过了一条看不见的界线。婚后再回娘家住,就是和走亲戚的客人没有两样了。

血气方刚的年轻夫妻住在一起,难免会卿卿我我,行周公之礼,老辈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会污秽了娘家的房子。假如万一有了身孕,更是会影响娘家的财气运势。所以,出嫁的女儿和丈夫回娘家,不管是什么情况,都应主动和丈夫分床睡。为此,民间甚至流传着宁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女婿上床,家破人亡的老话。由此可见,旧时女儿女婿回门的禁忌是很多的,唯有守规矩、懂礼数才会皆大欢喜。

二、出门不拜丈家坟

而这则俗语的后半句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玩味——“出门不拜丈家坟”。说的是女婿在娘家的时候不要轻易前去参加祭祀。因为在许多地方祭祀都是非常严肃的,能够参加祭祀的人员也是有严格限制的。像一些农村就不喜欢女婿前去参加祭祀,因为外人会误认为这家缺乏男丁,所以女婿也不得不前往。

甚至在有的地方还有“女婿上坟,家破人亡”的俗语,所以如果大家不搞清情况,很容易好心办了坏事。同样,在农忙耕种的时候,女婿也不要轻易插手,否则会被敏感的女方家误认为自己的土地遭到了侵占。

其实类似的例子,俗语还有很多,这些俗语反应了在古代那个家天下为先的时代,女婿往往很难融入娘家,他们始终被女方家视为外人。为啥会这样说呢?归根结底还是旧时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祟。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落后的思想基本上已经烟消云散,而我们到女方家中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展现自己勤劳的一面,让妻子的家人都感到高兴和安全感,这才是一个好女婿该做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应该事先做足功课,了解女方家中当地的文化习俗,还有岳父岳母的脾气秉性,这样才能够和女方的家人相处融洽。

虽然表面来看,这句俗语已经过时了,但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就会明白,这是教育男子与妻子娘家相处的规则。所以俗语是绝对不能被我们忽视的,更何况通过俗语我们还能够了解到先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弘扬俗语文化。

结语

不得不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东西我们还不知道,诸多的礼仪我们也只是了解冰山一角,需要学习和注意的有很多,当然,肯定会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糟粕的习俗和规矩,如今的时代早已不适用。这样的想法确实是有一定道理,可是礼数依旧是不能失的,这既是为了自己考虑,也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唯有合情合理,让彼此感觉舒适才是最好的,若是违背礼仪道德,丢的可不只是自己的脸,也可能会让他人难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