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七月

(2023-08-18 07:49:09)
标签:

杂谈

光阴似箭,日日如梭,不知不觉农历癸卯年的六月已经过去,而新的月份农历癸卯年七月已经到来。当然对于很多人年轻人来说,农历七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毕竟年轻人过惯了阳历。但是对于农村老人来讲,农历的七月有很多民间的日子,所以这一个月也是不一般的,并出现一些讲究和说法。比如说,农历七月初一开地门,七月初二开天门,七月初三天赦日,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等等,仿佛农历七月每一个日子都有特殊之处。当然,对于农历的七月,在农村里也有一句老话:七月不下河,逢七不戴帽,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有哪些说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农历癸卯年七月不一般

和农历五月,六月相比,农历癸卯年七月确实有一些不一般之处。因此按照民间的说法,农历七月为祭祀,上坟,迎送家仙的月份。比如在七月十五中元节,我们这边就有请家仙的传统习俗,而在这一天的下午,家家户户都摆上贡品,以来缅怀先祖。正是如此,在民间里农历七月也称为鬼月,比如说七月初一开地门,七月初二开天门,七月三十关地门等等。

那么农历七月为什么被称为鬼月呢:按照民间的说法,老祖宗信奉阴阳规律,因为有阳,则有阴,这也是合乎常理的。当然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并分为四季,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天为木,也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立春为少阳;夏天为火,也是酷暑炎热的时候,此时阳气达到最盛的时候,阳极之意,因此夏季为老阳;秋季为金,一片萧杀,此时阴气开始显现,阳气趋于蛰伏,所以秋季为少阴,也是阴气生发的时候。冬季为水,也是千里冰封之时,此时的天气阴气正盛,特别是在冬至以前达到顶点,但是阳气大部分处于蛰伏的状态,所以冬季为老阳

当然天地分阴阳,而农历七月为申月,而整体的气场也是由阳转阴,所以七月既然是阴阳交替的开始。当然按照阴阳学讲法,在上半月为阴中之阳,而下半月则是阴中之阴。而代表出生,白天,太阳,人等等,阴则代表着去世,黑夜,月亮,先祖等等。而整个七月都在阴中之阳阴中之阴中。阴数为多,因此农历的七月份也被称为纪念先祖的日子,通俗的来讲,就是鬼月,当然对于农历七月,老祖宗还是认为有诸多忌讳的。当然古书《说文解字》是这样讲的:七月,阴气成。所以在这个进入初秋的月份下,由于太阳的远近主导阳气,而月亮的圆缺主导阴气,因此在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到三十月底的时候,此时的阴气会变得旺盛而活跃。

二、俗语七月不下河,逢七不戴帽是什么意思

1、七月不下河:为什么七月不下河呢?其实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按照民间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村老人迷信的认为:农历七月初一属于开地门的日子,所以祖先从水中来,必须用鸭子来祭祀先人。祖先宜从东南辰位水中出现,并带着凉风凉雨,为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声无息之下,就容易让人受凉。这种凉气也就是直来直去的,也就是从东南辰为地门出现,往西北乾坤天门而去。所以老祖宗就迷信的认为,在农历的七月,特别是七月初一,初二,十五,七月三十这几天里,没事别往河边走的,以免被陌生的祖先所带走。

不过上述老人说的不过是民间传说罢了,并没有任何道理,所以我们不足为信。但是按照科学的解释是这样的:进入农历七月以后,也正是四季中夏季和秋季转换的时候。此时虽然大地上的气温虽然很热,并有秋老虎出现,但是水面的气温和水下中的气温则是不同的。这时候如果冒失下水的话,在一热一冷的应激下,很容易发生腿抽筋的情况,而无法上岸。所以来说,至于俗语七月不下河按照科学去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存在的。

2、逢七不戴帽:什么是逢七呢?按照老祖宗的意思来说,在农历的七月有明七暗七明七指的是,七月的七月初七,七月十七,七月二十七,这三天;暗七指的则是,七月十四,七月二十一,七月二十八三天,而古人认为这六天的明七暗七,则是地下全开门的日子。

那么为什么逢七不戴帽呢?而戴帽就是戴上帽子的意思,意思是说在七月的逢明七,逢暗七这六天是不能戴帽子的。这时因为:我们老祖宗迷信的认为,人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两个肩头和头上,所以在此时如果戴着帽子,就会遮挡住头上的火,因此就有了逢七不戴帽的说法。

不过这都是民间的一些故事之说,是没有任何科学道理的,所以我们听听就好。不过,农历七月也是非常热的一个月份,此时戴帽子好比画蛇添足的。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对于俗语说的七月不下河,逢七不戴帽,虽然有一些夸张的说法,这都是民间老人的说法罢了,因此我们不要相信,但是还是休息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