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人有三种闲,拥有才算甜”这句俗语
(2023-08-14 06:35:57)
标签:
杂谈 |
先给大家分享一首诗啊,你听这两句里面有几个“闲”?“我问沧海何时老,轻风问我几时休。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这两句出自元代诗人高克恭,号房山的《怡然观沧海》,一句四个闲,有的指平庸,有的指悠闲,这诗是不是挺有意思啊,一句诗里闲,那谁不喜欢清闲的生活呢?
我们普通人通常要为生活劳碌奔波,清闲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奢侈品。如果你想自己又闲又有钱,那你可能只能去《红楼梦》那样的作品中找,可最终还不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我们年轻的时候拼搏奋斗,到了一定的年龄特别是中年以后吧,谁不希望自己能慢下来呢,有“闲钱”、有“闲暇”,那当然还得有“闲心”,是不是?
首先聊聊“闲钱”。 你觉得多少才算是闲钱呢?房贷,车贷,基本生活开销,儿女的生活学习需求,老人的赡养费……等等,将所有一切能想到的全部算进去扣掉,剩下的似乎才能叫做“闲钱”,而这些还只是可见的,可预料到的,若是再加上那些病灾,以及一些不可预判的开销……那真就下去远了……所以,经常有人会抱怨:哪有什么闲钱,每个月的工资是不少,可是左一扣,右一除,最后这么一算下来,不倒贴便已经算万幸了。
我觉得吧,有没有“闲钱”还是因人而异,只是个人想法而已……比方说,清朝中期权臣和珅有钱吧,皇帝有时候没钱了,都会找他“周转”一下,据说,和珅被抄家时,光是在京城收租的房屋就有1001间,而在他最小的一个银库中搜出的银子就高达一千万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钱财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清朝第一巨贪,却在每次大小老婆跟他要零花钱时,都会唠叨上两句:“省着点花,老爷我哪有那么多闲钱啊……”和珅居然说自己也没有多少闲钱,是不是很滑稽……然而,这就是和珅的思维,一个富可敌国之人的“闲钱”思维……
再来看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穷困潦倒。住的是草屋,一日三餐,顿顿喝稀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捉襟见肘,身无分文的杜子美,却还经常有“闲钱”去救济穷人……于是他的好友李白就不明白了,问他:“兄弟,你都自身难保了,怎么还有闲钱去救济穷人啊?”杜甫闻言后,朗声笑道:“本来就是这样啊,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行了,要那么多干什么,还不如让这些闲钱发挥出更大作用的好……”……
和珅与杜甫一个富得冒油,一个穷得叮当响……富得冒油的说自己没有闲钱,穷得叮当响的却言闲钱很多……这看上去似乎很矛盾,很让人难以理解的两人……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所谓的“闲钱”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白了就是:看自己怎么想,想不通的人,一百万,一千万,甚至一个亿,都会认为自己没有闲钱;而想通了的人,十万,一万,甚至一千,都会觉得钱很闲。无心有欲,心闲钱不闲;有心无欲,钱闲心不闲。
其次聊聊“闲暇”。 什么才算“闲暇”?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到了十月份的天气转冷,农耕结束之际,古人便就开启了“闲暇”的冬三月模式。因此,对于古人来说,“闲暇”的时间似乎很长,足足三个月。
然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很多人都是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还要想着跑外卖,摆地摊,做代驾挣点“外快”来补贴家用,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事情一茬接一茬,忙的不可开交,哪有什么“闲暇”?
我觉得吧,与“闲钱”一样,所谓的“闲暇”也是因人而异,个人想法而已。比如雍正,大清朝最勤勉的皇帝,没有之一,白天忙着早朝,处理国家大事,到晚上还要批阅奏折一直要到子时,才能入眠,且在他执政的十几年时间几乎是天天如此,无论寒暑,从没有间断过。
据说,雍正在位的四千多天,光批阅奏折就有350多万字,相当于14本120回的《红楼梦》;另外他还写了500多万字的书与文章,平均下来,一天光是写字就要5000多个,要知道那可是毛笔呀。
按道理说,日理万机的雍正应该根本没有“闲暇”而言,然而,雍正爷却有自己独特的“闲暇”方式:快乐的工作,工作也是一种“闲暇”……就像他在田文镜的奏折中,曾这样批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自不负尔等也,勉之!”是不是很任性……其实类似这样的奏折批示还有很多,基本都很“另类”,完全不像英明神武,不苟言笑的国君所批,倒更像是小孩子的兴笔涂鸦。
能够在又苦又累,且还十分无趣地批阅奏折工作中寻找独特的快乐,雍正也算是古今中外之第一人;只不过,也正是他的这种苦中作乐,亦工作亦闲暇的独创之举,最终令得他的工作效率倍增,一举摘得了清朝最勤政皇帝的桂冠。真可谓:工作娱乐两不误。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生活本来不就是这样么……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体味闲暇……
其三聊聊“闲心”。 怎么才能算“闲心”?晚清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心欲其定,神欲其定。”,就是说,内心安定下来,精神才能安定,精神安定下来,身体才能安定下来。
有人说,人到中年,各种压力接踵而至,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有时候连吃饭睡觉都要紧着来,哪有什么“闲心”,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呀?
我觉得吧,还是因人而异,个人想法而已。比如中国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吧,面对皇帝的猜疑,蜀军的挑衅,可说是“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然而当儿子司马师带着将士们的“逼宫”请愿,来见司马懿时,却发现司马懿居然在与管家悠闲的打着五禽戏,那神情是要多清闲有多清闲,要多惬意有多惬意。司马师也是醉了,当即便质问道:
“陇上的麦子都被蜀军割完了,父亲您却还有闲心打五禽戏?”司马懿闻言后,笑着反问儿子道:“那依你应该怎么样?打回去……割他们的麦子?”司马师无言以对。司马懿继续说道:“打仗不是来斗气的,那些一心想赢的人,就一定能赢吗?好好想想吧……只有将心静下来,将心闲下来,才能做到处变不惊,百战不殆……”……司马懿这种“荒诞”的军中五禽叫什么?实际上就是一种忙里偷闲,一种苦中作乐……
人累了,需要休,同样心苦了,也需要闲;闲心,闲心,并不是刻意地去放松,去纵情,而是给自己一个蓄电的时间,继而更好地去战斗。
结语:
当我们有了闲暇的时间,才能保证身心心闲下来,才能真正看透生活的本质,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乐趣。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治心经》中所写:“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我们首先保证身体能够停下来、静下来,才能好好修养身心。
当人静下来,慢下来,闲下来的时候,才能更加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如此美好。人不是为了忙碌而忙碌,不能沦为挣钱的工具,还要懂得享受生活,懂得享受闲暇的余光,享受自己劳动成果。这样才是真正地有血有肉,活得有滋有味。我相信,这样的生活状态,也是大多数中年人的人生追求。所以说,如果人到中年,进入人生下半场的时候,能够享受这三种“清闲”——闲钱、闲人、闲时间,才是真正的有福气。
人生难得一“清闲”:拥有这“三闲”特征的人,会更有福气。因此,不要每当在讨论旅游的时候不是总有很多人说,人们的状态要么是“有钱没闲”,要么是“有闲没钱”,等人生进入后半段,有闲,也有钱,可能又没有了享受这一些的“闲心”,或者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三者之间其实很难达到一个平衡,是不是还有很多朋友,一闲下来就难受啊,不断鞭策着自己向前,就像卢梭说过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实努力当然可以,但不要努力成瘾,生活还是要有点节奏感的,适当的时候调整好心态,稍微歇一歇,享受应该有的清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