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老人都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2023-05-29 06:06:44)
标签:
杂谈 |
我国民间有句古语,叫做“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意思是说,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朋友或熟人家中,主人一般不要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一般不要留其吃饭;到了九十岁以后,最好也不要留其久坐。这在当代全国各地也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民间礼俗,这样做人们不会认为是对老人的失礼。
步入老年以后,老人大多都要从强健逐步走向衰弱,无论个体差异,身体功能都一步步在衰退,可以说大多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越到后面,越意味着年龄的衰退,越难以接受。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接纳、认可每个阶段,接受不同状态,才能有助于老人放松自己,感受生活。
第一阶段:闲适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写出了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自己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是啊!退休后时间多了很多,要充分利用好时间:忙起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学起来——订阅杂志报刊,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与时俱进;动起来——或歌或舞,或书或写,或旅游或观光怡情,或垂钓修身养性……,总之,让老人生活丰富多彩,快乐有趣,潇洒自如,晚年生活才不会空虚,慵懒,百无聊赖。
第二阶段:不逞强
“不逞强”从二方面来说。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多数是古人根据日常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它覆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很有道理,有的却只是一种寓意。不管怎样说,多多少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并让我们在各方面能够引以为戒。俗话说“哭丧树下莫乘凉,老人面前不逞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哭丧树下莫乘凉,老人面前不逞强”这句俗语,前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禁忌该讲究的也要讲究,毕竟一些风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和身体健康,同时更要讲究卫生。后者告诉我们要尊老敬老,不要因一时之强让老人生气,以此落个不孝的名声。
“老人面前不逞强”。老人一般指六十岁以上的人,毕竟六十年一个甲子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年一个轮回年。人过了六十岁,可以说经过了不少的人间事,不说看破红尘,却已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经验。
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说老人在很大程度上要比年轻人懂得多。但这也不是绝对,毕竟还有着“无志空活百岁”的说法。
“老人面前不逞强”这句话其主要内涵,也并非是什么话都要听老人的,“不逞强”就是不要做过分的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懂得尊重老人,不要因一时的固执去逞强而引发老人的不痛快。
常言道“人过七十古来稀”,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医疗设备也先进了,活个八九十岁很正常。但毕竟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相比年轻人终究时日不多,不逞强的目的,就是在老人有生之年让他们去安安心心的去好好生活,不逞一时之强让他们去生气。
而对于老人来说,人过七十体力精力不如以前,反应越来越差,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学会认输,生活中不仅要认输,必要时明明能赢,也要学会认输。认输是一种明智、宽容的品德,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有尊严地认输是一种生存智存慧,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要抱怨,不要倚老卖老,要拥有平常心、少操心、养好心、不要让心太累。
第三阶段:会求人
在常人看来,一个人独来独往,就会变得强大。可是,人到老年,生活自理都成问题了,还能独来独往吗?当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一个人独居,也没有问题,还会觉得特别自由。但是岁月不饶人,我们是要服老的。人到晚年,别独来独往,需要学会“求人”。
“求人”,是一个人的必修课,别不当一回事。人到了晚年这个阶段,身体各项功能不仅仅衰退了,身体各部零件出现不同程度硬化、腰腿疼、眼睛朦等情况,对体检报告要摆正心态,正视慢性病,积极进行治疗。千万不要爱面子、怕麻烦、将就,这样容易延误病情。遇事要镇静,相信组织,依靠党,老了就要以医院为“家”,有病求医生,有事找子女(朋友)帮忙。
“体面”的生活,不是用金钱堆起来的,而是用真情包围起来的。“体面”的生活,不是别人给你面子,而是你自己放下面子,主动与人互动交流,增进感情。
“求人”,不是强求别人做什么,而是让别人做一份顺手人情。如果你坚持不求人,那么你会越活越孤单,在老年时,生活缺少乐趣。愿天下老人,遇事有人帮,生活有着落,身边有贵人。
第四阶段:直面死亡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走去,就是死亡。如何面对死亡看待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
小时候不懂事又胆小,总是很畏惧死亡,对死人有种恐惧感。长大以后,才渐渐明白,其实死亡并没有那么恐怖。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协奏曲。生老病死,本来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但人往往是生来下,年老之后惧怕死亡、不愿离世,还留恋这个世界上的喜怒哀乐。
我们惧怕死亡、不愿离世,也许是因为,活着的时候,并不满意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还有许多的遗憾,还有许多的追求和梦想没有实现,还有许多的风景没有看遍,所以会不愿离世、惧怕死亡。
古有秦始皇求仙丹、三皇五帝求仙术,现有人体冷冻技术,其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无非是保住性命,免于死亡。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死之术,我们在这里并不详谈,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是,直面死亡,老年人是一种怎样的内心感受?
人生并不容易,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当年华已逝,色衰体弱时,我们不要害怕,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的得愉快而有意义,回顾一生,才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淡定。死亡这一关,没有人可以跨过去,但是能够很好的去面对它的解决方法,就是——过好这一生,活在当下。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自然规律。人生就象河流一样,没有任何界线,历程千里,最后归入大海,与整个自然界共存……
老年人是社会年龄的最高层,他们的健康、长寿,代表着社会的安定、和谐和富足。综上所述四阶段,老年人需要坦然对待,珍惜生命,尊重死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