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孙思邈的养性之道

(2023-05-24 05:44:12)
标签:

杂谈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是华原(唐代京兆府的一个县名,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曾在太白山做隐士,是个修行有道之人。他擅长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显庆三年唐高宗召见他时,孙思邈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一点都没有减弱。《备急千金要方》是他70岁时编写的,《千金翼方》是又过30年后在他100多岁时写成的。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古时少有的百岁老人,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他的养生智慧。   

药王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是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去名利,除喜怒,远声色,绝滋味,少思虑,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如此,虽不求长寿却能长寿。即《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至于养性的具体做法,药王孙思邈开出了他的药方:做到十二少与避免十二多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十二多是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事实上,十二多十二少是相对的,做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避免了十二多   

情绪方面,药王孙思邈还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即“勿汲汲于所欲,勿泪俱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   

药王孙思邈对于养生保健,他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比喻,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小劳”就是适度劳动,即建议运动,但反对运动过头。因此,药王孙思邈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他在居住地附近开辟了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尽管他“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体质孱弱,但最终仍享102岁的高寿,且建树颇丰。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小劳”的实践者。有人对新疆地区部分长寿者进行调查,发现73%的寿星都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广西巴马地区的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日本对一些百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也发现,有半数在75岁时,1/38084岁时仍没有中断体力劳动。至于脑力劳动者中的寿星,也几乎无不热爱劳动或喜好运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何其故也?夫风霜雨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经霜露而狎风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大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我国古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40岁,尽管他们的死因很多,但终年养尊处优,出舆入辇、不劳而获,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体力劳动日趋减少,劳动强度亦大大降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过于安逸少动,致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降低,免疫力下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人们把一些体态肥胖,四肢疲软,易患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称为“现代闲逸病”患者。不少专家认为,消除“现代闲逸病”的方法就是“勤”,不可忽视劳动的健身作用,要勤于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或体育锻炼,以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

劳动为什么有助于健康长寿呢?首先,劳动能运动形体、流畅气血、锻炼筋骨,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经常劳动,可以促进饮食的消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营养和新陈代谢,增强神经、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其次,体力劳动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步入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组织器官都会出现老化。经常劳动的人,因“用进废退”,可增加肌肉的新陈代谢,减慢生理性萎缩,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延迟关节僵直、骨质疏松等衰老现象的发生,为健康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有益于健康长寿,但要注意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以“常欲小劳”适可而止为宜。

综上所述,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性,如忽视养性而一味药物食物滋补,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即药王孙思邈所说的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