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父母的爱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
(2023-04-27 06:32:17)
标签:
杂谈 |
我们第一次挣脱父母的怀抱自己走路的时候,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脚尖第一次触碰地面感受重力的奇妙中,却忘了那双护在我们腰身四周蠢蠢欲动的大手;我们第一次自己在家的时候,只顾得兴奋地享受脱离管束的轻松,拥抱片刻的自由,却把他们千叮万嘱的自我保护训条抛在脑后;我们出远门之前,他们会连续几日反复的念叨:票订好了没有?行李装好了没有?身份证拿了吗?要不要再装一点家里的特产带走……
父母,好像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们成长,小心翼翼地祈愿我们幸福。岂非此乎?
一、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出自慈禧太后为母亲所作的一首诗《祝父母诗》。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时甚至误会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然义无反顾的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由此得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当读到“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的时候,内心总有一阵酸楚。“可怜”两个字,把父母的人生,说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总以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我们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努力去创造,然后带来意外的惊喜。
长大以后,才知道父母的一辈子,是那么卑微——一直拱起脊背,就像老黄牛一样扑下身子,翻开身后的泥土,每一步都必须拼尽全力。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父母用一辈子的时间,为儿女操劳,不管做了多少,仍旧感觉自己“没有用”,对自己很不满意。
当我们真正理解父母的时候,时光却永远回不去了,甚至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落得一声叹息。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这句话,说的是生活,更是一种感悟。当你自己也变成父母的时候,就会明白,父母的爱,一直是小心翼翼的,如果不用心去体会,就错过了,着实“可怜”。
二、当你还小的时候,父母守护着你的“梦想”
我在小的时候就有上大学的梦想,我的父母是非常开明的父母,因此对我的梦想表示非常支持,并且做了很多传统父母不会做的事情。现在,许多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只要孩子会读书,即使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继续读下去。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不易啊!
有道是,母子同心,父女连心。父母知道你的小心思,但是不会告诉你,然后又能满足你。当你信誓旦旦地说,要当科学家的时候,父母就会努力寻找和科学有关的东西,让你朝着科学的方向出发;你想做老师,父母就会说很多老师的话题,激发你的兴趣……孩子的心思,就像六月的天空,说变就变。但是父母一直都在呵护,他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父母爱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当你感受到的时候,已经长大了。
三、当你成长的时候,父母一边呵护你,一边担心你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组诗《赠友五首》中曰:“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意思是:儿女未成年人,父母已经衰弱。
少年的你,很叛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父母为你做了什么,你都觉得是“束缚”。比方说,父母安排你上辅导班,你觉得太累了,还占用了休息时间;父母陪你一起做作业, 觉得父母是在监督你。你已经十几岁了,有了自己的认知,但是父母仍旧把你当成孩子。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父母和你说话,都变得很小心谨慎,他们担心你会反驳,害怕你会走极端。
为了和叛逆的你,更好地沟通,父母开始学习“教育技巧、情感培养”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改变自己,而不是逼着“孩子”改变什么。
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鼓励孩子去远方上学。无形之中,就演绎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总有一些父母,为了孩子上学,变成了负债累累的人,但是他们不会说出来,害怕给孩子添加负担。
四、当你人到中年时,父母老了,害怕拖累你
进入杖朝之年的我常常会这样:拿起手机,想要打个电话,但是犹豫了一下,又放下了手机。接着,我鼓起勇气,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儿子的电话接通了,我说:“我是爸爸,儿子,你过得还好吧。没事的,我只是问一问。没别的事情,我就挂了。”
一个电话,一分钟不到,就挂了。不是我无话可说,而是我怕打扰儿子。我总是在试探着打电话,因为电话那头的儿子,可能在开会、回报工作、出差……
我总是说“没什么、都好、别挂念”。言语很轻松,但是我多半是忍住了思念之情,或者忍住了病痛、咳嗽的声音、眼泪……
其实当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与事业,与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这时父母会觉得“打扰孩子”“拖累孩子”,也越来越害怕“麻烦孩子”。
“最害怕生病,增加孩子的负担”;“最害怕拖累孩子,成为孩子的累赘”……这些担忧并非个例,而是多数老年人的担忧。对于他们而言,比起年老,他们更害怕生病;比起死亡,他们更怕给孩子添麻烦。
对父母来说,老了不给孩子造成负担,不拖累孩子,才是让孩子生活幸福的最好途径。于是,在很多家庭里,不论小事大事,父母都会“报喜不报忧”,嘴上永远都挂着一句“家里都挺好的”,可父母想说的也许还有一句不曾说出口的“我们挺想你的”。
央视曾推出一支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他让你照顾好自己,然后还口口声声的对你说家里都挺好,他有很多朋友一点都不闷,妈妈去跳舞了生活很丰富。然而他每天一个人进出,妈妈因为年龄大了,身体出现了一些不适……
事实上,在父母心里,他们多希望孩子可以多给他们打个电话,多和他们聊两句,哪怕只是说说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琐事;多陪他们吃一顿饭,哪怕只是坐在一起……
可见,父母总是“没什么”,本质上是“有什么”。中年的你,总是匆匆忙忙,无暇去思考。
结语
唐代诗人王建在《水夫谣》里写道:“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这是一个生长在水乡、在水上服劳役,忍受着难熬痛苦的纤夫的话语。诗句的意思是:一间茅屋不值几个钱,但想出外谋生又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劳动人民对家乡的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故土难离的乡土观念的具体写照。
是啊!大多数的父母,没有本事,一辈子都守着几间老房子,但是失去了老房子,你又觉得人生缺少了什么,内心也是空洞的。逢年过节,只有回到父母在的地方,才算是真正地过节了。父母走了,我们都变成了流浪的人,不管你几十岁,都会觉得是一个孤儿。父母在儿女面前小心翼翼,其实是一道“欲言又止”的伤。愿你我,多一些和颜悦色,体谅父母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