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更好的别人
(2023-01-13 07:57:08)
标签:
杂谈 |
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中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岁月长河里的一个小小过客,匆匆而来又将匆匆而去。然而身在这尘世间,有些人擦肩而过,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而有些人,却走进了心,相知相守。此时,我忽然想起经常有人抱怨说,为什么我遇不到好人和好的环境?其实,抱怨的同时,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靠近朱砂的会变红,靠近墨的会变黑;声音和谐,那么听起来就很清越,身形端正,那么影子看起来就是直的。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岂非此乎?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遇到的人和事,都是自己身上的特质吸引而来的。,一个人的志趣、品德、事业都会受到朋友的影响,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籍,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共赴患难,成为事业的基石。而交到好朋友的基础,就是先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脾气相投的人自然相处融洽,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会聚在一起。《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有云:“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意思是。: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显然,夏生夏亡的虫子,无法跟它说清楚冰天雪地;常年住在井里的青蛙,亦很难让它理解大海的广阔无垠。人亦如此,遇什么人,说什么话,真的很重要。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那我为你搜集子贡与孔子的一则故事:有一天,孔子与子贡坐马车出行。不料,半道休息时,马儿把路边的庄稼啃得一塌糊涂。农夫很生气,就把马扣下了。子贡前去交涉,一通之乎者也,还赔了不是。可农夫却似乎什么也没听到,还是很生气。子贡急得满头大汗。孔子见状,就让马夫前去说和,结果几句话就搞定了。其实,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子贡的学问去对话农夫,就像是对牛弹琴,徒增烦扰;而农夫与马夫,却是相得益彰。马夫说的很简单:别跟畜生生气啊,它哪懂什么道理?我和它如此熟悉,让它做事都还需要用鞭子抽,更何况它不认识你。一匹马,它哪能判断你的庄稼能不能吃呢?农夫一听,哈哈大笑,就把马放了,还夸孔子是圣人,连手下的马夫都这么会说话。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人。齐宣王很惊讶,就对淳于髡说:“人才是很难得的,贤人并不多见,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位,他们都可靠吗?”淳于髡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人,所以让我举荐贤人,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人,何止这七位!”
《后汉书》中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身边的人是负能量的,自己也会牢骚满腹;身边的人正能量的,自己也会积极阳光。换言之,爱好相近,脾性相投之人,自是容易相互吸引。乐观豁达的人,往往结交积极向上的人;爱耍心计的人,多与居心叵测的人周旋。爱艺术的人,喜欢扎堆美术、音乐、乐器圈;爱运动的人,则与踢足球、打篮球、登山等人来往甚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人交往的人群,往往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与雄鹰翱翔者,必是俊鸟;与虎豹合谋者,必为野兽。
二、丰富自己,胜过取悦他人
有人以认识很多人为荣,逢年过节,都要送礼问候,混了个脸熟,于是就夸耀自己的人脉广泛,可是,真正遇到难处,却一个伸手帮忙的也没有。真正的朋友,不是求来的,一定是对等的。只有彼此在同一高度,才能彼此相携同行。与其整天浪费时间取悦他人,不如努力提高自己。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画旨》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旅行可以开阔视野。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一点一点成长,成为一个不同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想要拥有骏马,不用去追它,而是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来年绿草如茵时,自有骏马等着你挑选。”人生亦是如此,想要进入高质量的人际圈,潜心丰富自己,胜过取悦他人。
只因,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率都很忙,却很难有结果。像众所周知的传说中的方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不断地被父亲领着到处显摆,最后却荒废了学业,落得个“泯然众人矣”。
取悦,是极大的自我内耗。你若没有实力,取悦谁都没有用;丰盈自己,强大自己,才是人生路上的捷径。
西汉的董仲舒,年少时酷爱读书。为了让孩子有地方休息散心,董太公决定在后宅建一座花园。第一年,花园雏型落成。正是春日好风光,姐姐们多次邀董仲舒外出游玩,他却摇摇头继续读书。第二年,花园多了一座假山,小伙伴们更是玩得开心,都在呼唤董仲舒加入,但他头也不抬,继续潜心学习。第三年,花园全部完工,美轮美奂的园子里挤满了人,时不时有人招呼董仲舒同观美景,但他依然在房内埋头学习。这就是“三年不窥园”的董仲舒,他不需要迎合他人,却能凭实力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历经四朝,一生被重用。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凡事向内求。你若绽放,蝴蝶自来;你若夺目,天自能感应。一个人不需要改变世界,只需要改变自己。你温和,世界自会对你温柔;你冷酷,世界自是对你薄情。一言而蔽之:当你变了,世界就变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成长自我的过程。一个懂得去充实自己的人,自然会被生活善待:丰富自己,定会胜过取悦他人。
三、做更好的自己,遇更好的别人
宋·释正觉在《偈颂七十八首其一》中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风千里,不隔丝头。”《周易•乾》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只有相同的人,才能成为朋友。果你待人阳光,那么身边的朋友,必然开朗,如果你待人温和,那么身边的朋友,必然善良,如果你积极进取,那么身边的朋友,必然奋进。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论语·学而》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你从根本上提升了自己,所念所求,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战国时期的苏秦,志向远大,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椑阖之术。学成出山后,他迅速变卖家产,四处游说,却屡屡碰壁。彼时的苏秦,游说技巧不足,对列国形势认知不够,根本无法戳到各诸侯国的痛点。可以说,失败是必然的。后来,苏秦再次发奋苦读,研读兵书,研究天下大势。待二次出山时,夙愿得偿:苏秦全权负责六国合纵抗秦,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身居六国相位的外交家。
命运从来不会厚此薄彼,你享受到的,必得是你匹配的。《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遇到更好的别人。
最近曾看过一则很好地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去买碗。他随手拿起一只,不断地与其他碗相碰,却只听到沉闷的声音。年轻人显得很失望。店家见状,从柜子里取出一只碗说:“试试这个。”不料,随便触碰了几个碗,皆听到清脆之音,年轻人大感惊奇。店家笑着说:“你拿一个次品去试,再好的碗也是沉闷的;要想试出好的碗,必须是你拿去试的那个,也是上乘之品。”碗如此,人亦如此。
释迦牟尼曾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共同托举着光辉的太阳,光照亮了路,热温暖了心,将所有同频的人和事渐聚渐拢。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遇到好的人,而是自己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你若是柏杨,自会有俊鸟来栖;你若是大海,自会有百川来聚。一句话总结:只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才会遇到更好的别人。
结束语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能量相似的事物,总是会互相吸引。你是谁,就会遇见谁;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了别人如何回馈你;你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自能遇得见更好的别人。
人这辈子,会过得怎么样,都只在于自己。当你身无彩凤双飞翼时,所遇所见皆是晦暗无光;而当你光芒万丈时,世界自会五彩斑斓、和颜悦色!愿余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遇见更优秀的人,一路且行且喜,且喜且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