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顺其自然者长寿

(2022-12-09 06:15:52)
标签:

杂谈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说过一句养生名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也说过一句养生名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可见,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人作为生存在浩瀚自然界的一分子,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黄帝内经》的三大医理之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因而,无论是四时气候变化,昼夜晨昏的转换,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生活中只有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与自然界保持协调一致,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养生保健,才能很好地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保护身心健康。抵御疾病,颐享天年。 

一、调摄阴阳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这种消长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又是以机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健康无病,才能益寿延年。然阴阳二气又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衰老则是由于阳气耗损所致,重视维护阳气就能延迟衰老。而同时也指出“所奉其人寿”,衰老也是阴气日减的结果。可见阳气和阴血不足都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因为保全阳气有助于化生,聚存亦有益于护养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只有维护阴阳平衡,保持“阴平阳秘”,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二、顺应四时 

顺应四时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时势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四时寒暑的变化,才有助于健康长寿。一般而言,春季应特别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只有机体冷暖适宜,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新陈代谢才能旺盛,才能达到“适者生存”。 

三、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养生术语。即日常生活有一定规律并合乎人体的生理机制。起居有常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重要范畴,是强身延年的重要途径。

《管子》指出:“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即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春宜晚睡早起,外出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夏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秋季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艺气;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目光”,即冬季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也就是说,生活起居只有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才能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目的。

四、环境幽美 

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讲风水。提起风水,人们往往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古代所讲的风水,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祖国医学中早就提出“天人相应”的学说,如在《黄帝内经》中指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必须和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和地理环境),居住环境相协调,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这样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人生大约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顺乎自然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诸如水、空气、土壤、植物、阳光、温度、湿度都必须适合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的居所应选择幽雅、整洁、绿化良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环境。住房最好是坐北朝南(冬季可避风寒之侵袭,夏天可接受南风之凉意),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开潮湿,四周安宁,没有噪声干扰,才是理想的住宅。 

五、珍惜精神 

人为什么要惜精神?怎样才能做到珍惜?清代名医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保生四要》指出:“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嗟彼昧者,不爱其身,多言损气,喜事劳心。或因名利,朝夕热中,神出于舍,舍则已空。两肾之中,名曰命门,阴阳相抱,互为其根,根本无亏,可以长生。午未两月,金水俱伤,隔房独宿,体质轻强。亥子丑月,阴气潜藏,君子固密,以养微阳,金石热药,切不可尝。积精全神,寿考弥长。”程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精,生命活动的体现在于神,精神不衰,则身体健壮。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爱身,劳伤精神,损伤根本,就会导致早衰。因此告诫人们要隔房独宿,固密养阳,忌服丹药,积精全神,以求长寿。

其实,人为什么要惜精神?怎样才能做到珍惜?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养生保健不可忽视社会属性。在自然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若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失衡,即可导致疾病。如中年人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精神压力,老年人心理上的忧郁和失落,都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保持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开朗乐观,珍惜精神,遇事不怒。一方面,中老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感情用事”和“争强好胜”,以保护精神少受刺激和创伤。对于不良精神刺激,能避则避,不能避就想法化解。另一方面,兴奋也不可过度,悲伤和高兴过度都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导致“乐极生悲”的发生。 

六、劳逸适度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唐代医药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著名格言“生命在于运动”。意思是生命体的存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包括人在内的生命体就会消亡。可见,经常动手动脑、运动锻炼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但一定要注意劳逸适度。正如东汉末医学家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也就是说劳作也要量力而行,有张有弛。长时间劳动,要注意适当休息。平时在工作和学习间隔,做做工间操,或伸伸懒腰、打个哈欠等,都有助于放松精神,恢复疲劳。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条件和精力都有所下降,太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身体不能承受就易患病,故更应注意节制。 

七、兴趣广泛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幸福之路》里提过兴趣爱好广泛可以提高自己幸福指数。研究表明,兴趣广泛的人性格开朗,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中老年人最好“从吾所好”地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种花、养鸟、养鱼、下棋、练字、学画、编织、旅游、打太极拳、练气功等,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精神即有所寄托,又能陶冶情操,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八、清淡自养 

《黄帝内经》提出“食饮有节”。“节”即有节制、适量为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疾病。《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饮食以倍量增加或暴饮暴食,就会发生腹胀、呕恶等消化道疾病。有节,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食欲。可见,顺应自然在饮食上就必须做到“食饮有节”,定时定量,决不可嗜酒贪杯,暴饮暴食。特别是老年人的饮食,一定要做到清、淡、温、软,要多品种多变化,主副食、粗与细、荤与素要合理搭配,适当多吃些杂粮、绿色蔬菜和水果。坚持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而甘脆肥浓、煎烤熏炸、辛辣刺激和坚硬、容易产气类食品则宜少吃。 

九、保证睡眠 

美国癌症协会科研人员一项调查表明,人的睡眠时间与其寿命长短关系极为密切;但绝非是睡眠时间越长,寿命也就越长。这项调查通过数字证明,每晚平均睡78个小时的人寿命最长。每晚平均睡不到4个小时的人,病死卒是前者的2倍。而每晚睡眠10小时以上的人,有80%可能短命。调查结果还表明,人的睡眠时间不仅和他的寿命有关,而且表明睡眠最长和最短的人的自杀率也较高。但睡眠是如何影响寿命的原因,至今尚未搞清楚。

虽然睡眠是如何影响寿命的原因,至今尚未搞清楚;但是,这项调查后得出上述的结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看来,日睡眠时间控制在78小时,对长寿是非常有益的。显而易见,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保证精力充沛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要想睡得好,首先要按时作息,晚饭不可过饱,睡前不饮浓茶和咖啡,保持心平气和。同时环境要幽雅安静,室温适宜,光线暗淡。这样才有利于保证睡眠良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