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社日(每年农历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2022-09-22 06:03:23)
标签:

杂谈

翻开老黄历,得知2021922日,农历庚子年八月初六是“秋社日。”过去,年年都有一个秋社日。而如今只留下一个寂寞而冷清的让人遗憾的记忆而已。

社,乃土地之主,后来指土地神,或指人们在农闲和重大节日时为了祈福、祭祀、膜拜的地方。社日,一般分为春社和秋社,各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秋社日的由来已久,宋代陈元靓撰写的《岁时广记·二社日》就有明显的记载,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秋社”中说:“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以及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了昔时社日的盛况:“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鲡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可见当时社日的隆重。

古代,每年立春过后,当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农人们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物阜年丰、生活安康,有的地方常常要举行盛大的春社活动。到了秋天,又该是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的时节,人们一年来那种因付出而终有所获的喜悦之情往往溢于言表,这时正值农闲,于是人们为了庆贺丰收感谢土地的恩赐,又要搞一些祭典活动,这样也便有了一个秋社日。假如春社仅仅是人们对土地之神的祈祷,那么秋社则是人们对土地之神的一种虔诚的顶礼膜拜,因而秋社比春社更富于色彩更富于情调。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社之日,有社酒,有社糕,有社鼓,有社会,有社火,有社戏,自然还有社典。想来,在过去那应该是一种很古朴很苍莽很雄浑很隆重的祭祀活动,虽然那些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士大夫之流极少参与,但对于那些把土地当作命根子的农人们来说,一年四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这片土地,是分外的动情分外的珍重,那毕竟是他们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皇太厚土,天老地荒,自古以来,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没有土地,他们将流落四方,浪迹天涯。“民以食为天”,土地对于农人,那是很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在他们的眼中,土地之神高于一切。

曾经沧海,沧桑巨变,时至今日,一个本应该隆重的节日不知道怎么竟被人们给弄丢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祖祖辈辈的期望,世世代代的等待,谁的心中还真的能守住那分秋社日的虔诚?鲁迅先生的《社戏》描写的水乡社戏是一种风情;南宋诗人陆游《秋社》“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是一种风情;韩偓的《不见诗》中的“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和杨万里的《观社》中的“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同样也是一种浓浓的风情。

应该有一个秋社日的,这样,我们的生活也就少了许多寂寞和遗憾。有了社日,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民,也该有一个尽情放松尽情浪漫的日子,或狂欢或豪饮或恣情或祭祀或歌舞,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纵然是从民俗的意义上讲,也是应该有的。

人是节日的创造者和承传者。中国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国人生发成长,或许形式日渐衰微,但其精神早已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季羡林先生曾说,“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继承以保持民族性,弘扬促使其现代化,这样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充满激情与热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