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2-09-02 07:03:39)
标签:
杂谈 |
中国人的“半”字哲学,正如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中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很显然,恰到好处,余韵无穷。生活不必太完满,一半就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自得妙境。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楹联,禅机妙语点醒世人:“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字用的巧妙,只求一半的称心,如此知足,方得常乐。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写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尘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全诗出现了40多个“半”字,句句在理,如同“半称心”一般,奉劝世人活得从容、大度、豁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宋代诗人曹勋所写的《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七十》之中曰:“人生不如意,十固常八九。”《晋书•羊祜载记》:“祜叹曰:‘天下
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天下不符合心意的事情,常占十分之八九。’”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而凡事只求“半称心”的人,往往容易求得幸福和快乐。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要求称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
凡事只求半称心,因为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半称心”才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凡事只求“半称心”,尤其是已到迟暮之年的老年人,更应该把琐事看淡,眼界放远,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因为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