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一次生前的尽孝,胜过身后百次扫墓
(2020-08-24 13:13:01)
标签:
杂谈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五言律诗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又来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清明假期怎么过?有的人带着全家大小匆匆返乡祭祖;也有的人选择与父母亲朋一起外出踏青;还有的人因为工作繁忙实在脱不开身,只能抽空给健在的父母拨一通电话;或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为逝去亲人烧一些纸钱以寄思念……清明,清明。纵使是坐落在草木葳蕤、百花齐放的灿春时节,清明这两个字也总带着感伤——是悼亡,是缅怀,是追忆。悼亡先人,缅怀那些远去的至亲家人,追忆已经回不去的旧时光。
然而在追思之际,我们更多的却是要学会珍惜。清明,不仅仅是祭奠祖先、追忆往昔的节日;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感恩、孝敬父母,珍惜眼前父母健在的幸福时光。因为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虽然听起来难免伤感,但却不无道理。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遗憾充满心间将是何等悲凉。所以尽孝不能迟到,更不能让父母久等,要趁父母健在时,多多尽孝道。
尽孝不是口号,时不时“喊一喊”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付诸行动。尽孝,可以是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也可以是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场促膝交谈和一顿家常便饭,此外,孝顺更是不与父母计较太多,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让他们不为我们操心,让他们自己生活地舒心顺心。
百善孝为先,父母健在是子女最大的福气。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曾写过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从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一直到他读大学二年级为止,在这段时间里,他仅仅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母亲去世后,他便失去了同母亲在一处的机会。季羡林说母亲去世后“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失去父母的人是孤独的,是灵魂不全的孤儿。季羡林在国外留学期间,每每看到别人的母亲,听到别人母亲的慈爱的话,都会在心头涌上一股凄凉,一种思念。
别只顾奋斗,而忽视了父母。不经意间你会发现皱纹不知何时爬上了父母的脸,父母的背也不再宽厚挺拔。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父母健在就是幸福。记住:一次生前的尽孝,胜过身后百次扫墓。孝敬父母长辈要趁早,孝在当下,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