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日(每年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2016-03-18 15:34:49)
标签:
杂谈 |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即“春社、秋社”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岁时广记·二社日》载:“《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
今年的“春社”是何月何日呢?根据自古相传“春社”在立春第五个“戊日”的规定,按《上下二百年万年历》查出:今年(2016年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二月廿六)“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农历丙申年二月初九戊戌(公历2016久3月17日)为“春社”。
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每逢春社日,人们就敲锣打鼓,带着准备好的米酒、社饭去祭祀社神,祈求农事顺利、五谷丰登,祭完之后,就聚在一起宴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祚。”唐·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树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瞿佑《春社词》:“十日一风五日雨,社前拜祝神已许。瓦盆潋滟斟浊醪,高俎纵横荐肥羜。呜呜笛声坎坎鼓,俚曲山歌互吞吐。老巫狡狯神有灵,传得神言为神舞。祭余分肉巫自与,醉里狂言相尔汝。小儿觅饼大儿扶,头上神花付邻女。”清·陈维崧《河渎神·题秦邮露筋祠》:“湖上水连天,湖光卷尽寒烟。玉娥一去几千年,尽日凝妆俨然。漠漠雨丝飘碧瓦,人在女郎祠下。一树红梨开谢,明朝又是春社。”不难看出,“社日”这古老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这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无数古诗词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春社日”这个古代祭祀土地神的重要节日如今已经随着商品经济的顶礼膜拜而被人们陌生了,淡忘了。现代人几乎都不知道“社日”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在的汉语中有一个名词现在用得非常频繁----“社会”。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固定名词词汇,“社会”这个具有政治色彩和现代色彩的词,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言中,都使用得非常频繁。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社会”这个词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社日”(春社、秋社)时,村民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节日性质的集会,称为“社会”。这就是“社会”这一名词的来历。“社会”的继续发展,就出现了中国民间很受欢迎的“庙会”。
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的神龛两边或者在每一个土地庙的石碑上总会刻下一副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这一副对联说透了万代相传的道理,说明了土地才是我们人类的命根子。
难道不是吗?土地给了我们一切,我们应以感恩的心面对土地的恩赐和奉献。唯有珍爱土地,保护资源,才是我们对土地的尊崇和虔诚,才是我们对土地最好的报答和感恩
如今,有的地方还在以社饭的形式纪念社日,在社日里祭祀、感恩土地。比如地处国家级风景区的梵净山附近的贵州铜仁市,自古以来,方圆百里皆有在“春社日”吃“社饭”的传统习俗,至今仍保持这一遗风。又比如在湘西凤凰、保靖、花垣土乡苗寨都有过春社吃社饭的匀俗。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这“社日”如今虽已经随同古人的诗词尘封于历史长河之中,但我还是要呼吁人们记住这个神圣美好的日子,其实就是记住我们的根本,也正如要记住给我们生命的父母的生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