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子燃燃(盼盼)的成长记190
(2012-04-24 20:14:25)
标签:
育儿 |
2012年4月19日中午十二点半左右,发现十三个月又六天的小孙子燃燃流鼻涕,偶有咳嗽,手摸额头(俗称“脑门子”)似乎有点“烫”,精神尚可;随拿肛温表对其测温,测得“肛温”38.9摄氏度。燃燃他奶奶认为是感冒了,就泡了中药给他喝。下午医院上班时,我抱着燃燃和燃燃他奶奶一起上市中心医院儿童内科就诊。我们向儿科专家朱医生主诉了燃燃的病情,朱医生看了看咽喉等,说:“咽喉有点红,其他没什么,可能是感冒,多喝点开水”。然后抱着燃燃又到中医科,请中医专家王医生诊治。他奶奶向王医生主诉了燃燃的病情和已给他吃过的中药及刚才到儿童内科的诊治情况。王医生看了看燃燃后说:“感冒了,你们原先吃的中药没错,在那个“方”的基础上再加了黄芩、银花、制半夏等‘三味’中药”。我们回家后,马上加进这“三味”中药后又给燃燃喝了。
今天上午,由于燃燃的欣欣哥哥也发热,我和燃燃他奶奶就忙上加忙,尤其是他们的奶奶就更忙了。
到晚上8点40分,我们又给燃燃他量体温,结果测得“肛温”39.5摄氏度。他奶奶紧张了,立马叫燃燃他妈妈抱着燃燃和燃燃他奶奶一起上市中心医院“急诊”。值班医生开了“验血单”,随去检验科抽血查血常规。结果:血常规正常。医生说:“可能是病毒引起的感冒,开点退烧的‘美林’,为预防起见,还开点‘头孢克肟’”。到药房配了药后,在医院就给燃燃吃了“美林”,“头孢克肟”配来后没吃。整个晚上可能因身体不适哭闹比较凶,晚上十二点一次,晚上一点半一次,这次让他吃了止咳化痰的药和消炎的“头孢克肟”。
2012年4月20日早晨六点,测得“肛温”39.5摄氏度。为退烧,给其吃了“美林”。七点四十分到医院挂急诊,医生开了头孢硫眯针抗感染、利巴韦林针抗病毒的药挂吊针。到了输液室,先皮试后,再打针。都因燃燃哭闹很凶,三人都难按住,故第一针没成功,再重打第二针,成功了,可又被燃燃用手拉掉输液管,纸胶带都被其拔下来一些,上面还粘着几根头发呐!我见状心痛万分,含泪只好暂且不挂,改吃口服药。中午十二点,测得“肛温”39.6摄氏度。十二点半又吃了退烧药---“美林”。下午一点半又到医院输液室挂“吊针”,第一瓶是头孢硫眯针抗感染,第二瓶是利巴韦林针抗病毒,第三瓶是头孢硫眯针抗感染;二头是快的,中间间隔要3至4小时。下午四点钟,测得“肛温”39摄氏度。下午四点半又给其吃了退烧的“美林”。到下午五点多挂好回家,晚上六点钟测得“肛温”38.7摄氏度。晚上九点钟,测得“肛温”39.8摄氏度,燃燃的体温又上去了。我们很紧张,马上打电话给中医王医生,他说可给吃一点“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12味中药组成,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是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的方剂,症状为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安宫牛黄丸属于中医方剂的开窍剂,也是由北京同仁堂出品的一种名贵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中医将其与紫雪丹、至宝丹并称为“凉开(温病)三宝”,并奉为“三宝”之首)”。于是燃燃他奶奶马上弄了“安宫牛黄丸”给燃燃吃下去,之后由燃燃他妈妈抱着燃燃和燃燃他奶奶一起冒雨坐三轮车上市中心医院挂“急诊”;燃燃他奶奶叫我和燃燃他爸爸早点睡,明天要照顾燃燃的。
他们出房门之后,我想到发烧至39.8摄氏度的小孙子燃燃,怎么也睡不去,不久我又决定出房门冒雨赶往市中心医院与他们会合。到了医院,在急诊室、儿科病房都找不到他们。我立马打电话给燃燃他妈妈,他妈妈说:“我们已离开医院了,现正在自家小区单元的搂下了”。鉴于此,我只好独自一人返回家里。
到了家里之后,燃燃他奶奶对我说:“到医院后测得“肛温”依然是39.8摄氏度。我们要求对燃燃实行住院治疗。可医生说,儿科病房无床位,就连加铺都加满了。医生还说,现在先吃点‘美林(退烧药)’,再打一针‘地塞米松’,不要怕,宝宝‘血象’是好的。之后再观察一下,若体温有退下来,晚上先回家,明天再来复诊,若没有退,就‘留察’。晚上十点二十分,测得‘肛温’39.1 摄氏度。于是我们就回家了,到家里是晚上十点四十分”。晚上十一点钟时,测得“肛温”37.7摄氏度。
2012年4月21日早晨五点,测得“肛温”37.2摄氏度。上午七点四十分,测得“肛温”38.4摄氏度。体温又升上去了。于是他奶奶赶紧给燃燃吃了“美林”和“安宫牛黄丸”后,我抱着燃燃和燃燃他奶奶先去医院复诊,燃燃他妈妈后来医院。经儿科朱医生复诊,开了药,于上午八点四十分在医院输液室挂上第一瓶是头孢硫眯针抗感染,第二瓶是利巴韦林针抗病毒,第三瓶是头孢硫眯针抗感染;到下午一点半挂好回家,中饭在医院吃。到家是下午二点钟,测得“肛温”37.6摄氏度。之后给他吃了中、西药。下午三点钟,测得“肛温”37.8摄氏度。下午四点钟,测得“肛温”39.2摄氏度。随给他吃了“美林”后,于下午四点半去市中心医院住儿科病房治疗。经医生初查,说燃燃精神佳,面色红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呼吸平稳;口腔粘膜完整,咽充血,咽峡部见疱疹(今天上午八点半时医生查看过都尚未出来),扁桃体Ⅱ°肿大,心律齐,心音中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及包块,肝脾不大;四肢活动好,肢端暖,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体征。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医生说这是小儿常见病,和家里的卫生条件没有关系。大多数情况是病毒引起的。目前,手上和脚上还未出现红色米粒状小硬点,应该不是手足口病了。
血检结果:白细胞计数3500,偏低,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大致正常,大小便常规也大体正常。
晚上九点三十分,测得“肛温”39.0摄氏度,住进市中心医院小儿内科(十二病区)。护士用红外线耳道体温仪在燃燃耳道内测得耳道温度是39.0摄氏度(耳道温度超过37摄氏度算发烧)。给燃燃吃了泰诺林3毫升,至晚上十点,测得耳道温度是39.5摄氏度。到晚上十点,测得耳道温度是38.7摄氏度。
2012年4月22日,凌晨三点钟,测得耳道温度是39.0摄氏度。于是给他吃了“美林”,至早上六点三十分,测得耳道温度是37.5摄氏度。医生在今天上午八点“查房”时发现咽峡部位上的小泡泡比原先多起来了,手与脚的部位仍未发现有红色米粒状小硬点。用了头孢硫脒、利巴韦林、地塞米松、甘露醇等。中午十点三十分测得耳道温度是38.7摄氏度。上午十一点,测得耳道温度是39.0摄氏度。之后,逐步退至38.6摄氏度。到下午五点测得耳道温度是38.2摄氏度。晚上六点半测得耳道温度是37.7摄氏度。晚上十二点后至第二天凌晨体温一直保持正常范围内,且睡眠也安稳。
2012年4月23日,早上六点,测得耳道温度是36.8摄氏度。八点钟,医生“查房”时发现燃燃背、腹部出现很多小小的红色斑丘疹,手、脚没有。医生说:“可能是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老年人俗称‘烧疹子’,由病毒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到皮肤科会诊一下。”经皮肤科医生查看后说:“‘手足口病’不是,可能是‘药疹’或是高烧后的‘急疹’”。十二病区主任说:“今天把‘头孢硫咪’改用‘阿奇霉素’,其他不变”。上午十点半测得耳道温度是36.7摄氏度。下午一点十分测得耳道温度是37.0摄氏度。此时我发现继背、腹部出现很多小小的红色斑丘疹后,其额头上也有了。于是我请病区主任看看,他看了后说:“还是‘急疹’”。下午二点半测得耳道温度是37.1摄氏度。下午四点半测得耳道温度是36.9摄氏度。
2012年4月24日,上午八点半,测得耳道温度是37.0摄氏度。医生“查房”时发现咽峡部疱疹已明显减少,只有1至2颗了。依旧用昨天一样的药。上午九点半36.6摄氏度。下午三点半36.7摄氏度。下午四点半挂完针后办出院手续。
从2012年4月21日入院到2012年4月24日出院,期间先后予以头孢硫脒针、阿奇霉素针抗感染、利巴韦林针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燃燃出院时已无发热,偶有咳嗽,无喉头痰鸣,无鼻塞、流涕,无呕吐、腹泻,胃纳一般。精神可,颜面部、躯干、四肢见红色斑丘疹,较前明显消退,咽充血,咽峡部见疱疹,较前明显减少,扁桃体Ⅱ°肿大;两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罗音;律齐,心音中等,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阳性体征。
出院医嘱:1、门诊随访1周,有不适及时就诊;2、出院带药:阿奇霉素干悬剂(希舒美)0.1×6包/0.1qd
哈哈,我的小孙子燃燃终于能在2012年4月24日回家了。我要在此谢谢市中心医院十二病区(儿科)的全体医生、护士的细心照顾,还要谢谢亲朋好友们对小孙子燃燃的关心与祝福。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