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2010-08-25 01:54:16)
标签:
杂谈 |
什么是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通过它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及于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而后随着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资本性支出是收益性支出或成本性支出的对称。它是指企业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例如,购置运输设备的支出,由于运输设备能使用于几个年度,其支出应记入“固定资产”科目。运输设备的支出,按其损耗程度,通过计提折旧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这个会计处理方法,称为折旧或摊销。把支出记作资产的办法,称为资本化。
资本性支出不同于成本性支出,前者由各受益年度的营业收入分摊负担,后者全部由当年营业收入补偿。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和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如把资本性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资产价值,多计了当年费用,虚减当年利润;反之,则多计了资产价值,少计了当年费用,虚增当年利润。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会计处理,有时把小于一定金额的资本性支出,也作为成本性支出处理。
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首先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加以区分,然后将收益性支出计入费用账户,作为当期损益列入损益表;将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账户,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前者称为支出费用化;后者叫做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支出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按照受益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和摊销等方法,逐渐转化为费用。
资本支出的计算
自由现金流计算方法探析 |
|
一、自由现金流的定义
自由现金流中的“自由”是指已经扣除了各种必要的支出,已经可以为企业所自由支配。各种必要的支出包括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运营资本和资本支出,但不包括向公司权利要求者支付的现金。 二、自由现金流的两种计算方法
自由现金流=EBIT(1-T)+折旧和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如何计算折旧和摊销、营运资本增加和资本支出。 1、基于资产负债表的计算方法
折旧和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折旧和摊销)
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折旧和摊销
营运资本增加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和无息流动负债的差额。 资本支出 固定资产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变动+折旧 其他长期资产支出=其他长期资产增加+摊销 2、基于现金流量表的计算方法
折旧和摊销
营运资本增加营运资本增加=存货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待摊费用增加 资本支出 3、不同方法计算出的投资差额的意义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1、是否符合自由现金流的定义
2、是否易受会计核算的影响
以专项应付款为例,尽管会计上将其作为负债来处理,但它并不严格符合负债的定义。所谓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项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我国,专项应付款是指企业收到专项拨款,待拨款项目完成后,属于应核销的部分冲减专项应付款,其余部分转入资本公积。从资产负债表法的本义来推测,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减去无息长期负债本来是想将固定资产的变化从权责发生制调整到收付实现制,却没有考虑到专项应付款的特殊性。在企业获得专项应付款时,资产负债表法就会少计资本支出。
3、能否准确地区分各种现金流
区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非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区分营运资本增加和资本支出 区分非付现费用和投资
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法将其在营运资本中考虑,这样会少计营运资本的增加,结果是很荒谬的。从国内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有时会计提大量的坏帐准备,难道我们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实际和未来需要的营运资本会大量减少么?恐怕结论是相反的。
四、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