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2014-02-25 18:49:37)
标签:

汤里放

影视剧

君子

块儿

不言之教

,约

——学《弟子规》心得

 

六年前的仲春之季,我初尝了为人之父的滋味。从此,乖巧可爱的女儿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庭的核心,家人把一切都倾注给了她。而她,却渐渐长养成一个“恣意妄为”的“小暴君”。天地之大,她的“自我”竟快膨胀得容纳不下了。

书籍改变了我的命运。当年那个持刀行凶的“坏小孩儿”逐渐蜕变为大学阅览室里文静好学的“书生”,热衷于收藏管制刀具的“嗜好”亦随之变为遍藏好书的“爱好”。由之我以为,待女儿识字了,读毕了我搜罗的那三千余册书籍,自然会懂事明理。然而,事实恐非如此,如今她已处处表露出“少条失教”的端倪。独自面向思的时候,我不由地问自己:“究竟该怎样教育你,我的小宝贝儿?”

这几年里,我和身为教师的妻先后都到洛阳等地参加过几期传统文化讲座,多次观看过净空法师《和谐拯救危机》、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等视频,潜心研阅过《十三经注疏》、《颜氏家训集解》等经典文献,也切实感受过特蕾莎修女“在爱中修行”的人格力量,但都流于“学”,而怠于“行”,始终未做到以身示教,方才延误了女儿的教育。

《论语—学而篇第一》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句中的“习”字,一般人解释为“温习”,但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之意,如“习射”。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密切结合,非演习、实习不可,由此可译为“学了然后时常去实习,不也快乐吗?”这是在教我们理论要和实践结合。《论语—雍也篇第六》又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不让孩子将来“心奔于欲,”继而延伸出“悖德”的行为,为了使他们尽可能有所成就,就该在他们身上追加更多的时间,以“身教”教导他们“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三年前,我把女儿送进了孟州市非常私塾幼儿园,意欲从小培养她诵读经典的能力。下了班,隔三差五也会领着她读《弟子规》、《道德经》、《孝经》等功课,或者一起“读书接龙”,我读上句,她接下句,互动学习。然而,一方面由于重视不够,或因值班、加班,或因交际、应酬,或因读书、写作,或为了释放压力,上网观看影视剧,竟致于疏远了孩子,荒废了教育,放任她“自行其是”。另一方面,每次学校布置的“孝心作业”,如让孩子“帮父母洗脚”,我们都会以自己的脚太脏、孩子的手太嫩为由拒绝,从而白白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无形中助长了她的“大不敬”之心。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忽略了“身教。”我曾听过身边的一个事例:说一个孩子向家长询问“中”字的读音,正“码长城”的家长不耐烦地捡起一块麻将,随口说是“红中”的“中”。这位家长放着“中国”、“中华”等词语的例子不用,偏偏捡一块儿麻将给孩子示范,如此这般的“身教”万万要不得。更要不得的是怂恿:记得小时候,父母怕我在学校吃亏,常“鼓励”说有人找茬儿的话,就拿石头瞄他们头上砸,天塌下来有“老子”顶着。结果第一遭竟砸了“自己人”,把一个表弟砸得满脸淌血,他父亲找上门说咱们是亲戚,日后你们“哥儿俩”要“并肩作战。”后来我们并肩闯了“一箩筐”祸,我因把人打进了医院而转学,他因把人的腿敲断而辍学,都尝尽了怂恿的“恶果”。

经过一段时日的陪孩子读书,慢慢的《弟子规》就铭记于心,也就时常会不自觉地藉此训斥孩子。比如眼见路上车多人稠,小孩又活泼好动,我于是常劝之以“步从容”。她便脱口告之以“先问己”。又比如我在唤之不应的情况下训之以“父母呼,应勿缓。”但她旋即驳之以“事勿忙,忙多错。”若再训下去,她还会怨之以:“话说多,不如少。”且每每在我酗酒而归之时,都会听她嗤之以:“饮酒醉,最为丑。”反让我无言以对。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没能“以身作则”。用我女儿的话讲就是“让我做到的,你们自己要先做到。”至此,我总算深刻体会到“讲礼不行礼”那可怕的“副作用”了。

如今女儿正处于蒙学教育阶段,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她产生启蒙作用,影响她思考和行为的方式,乃至于改变她人生的轨迹。我决定从自身改变,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切实把“礼”落实在“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言之教”。匀出更多的时间陪老人、陪孩子。下班回家先做家务。定期打电话问候远方的亲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主动避让他人,不再闯红灯。此后不久的一天清晨,女儿在给自己汤里放糖时,先在我的碗里放了些。这是否表明她已开始关心“他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凡尘札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