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论思想在《论语》中

(2014-12-22 16:32:26)
标签:

教育

国学

论语

教师

分类: 国学殿堂

教师论思想在《论语》中

    《论语》,它记载着孔子言语和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和再传弟子的言与行。因此,它不仅反映着孔子是如何做教师的,也反映着孔子是如何要求和培养教师的。

《论语》是我国论述教师的第一本著作。虽然论述得还不是那么系统和那么完整有体系,但是还应该承认它涉及的面是很广的。更可贵的是它对研究教师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这里想就《论语》作者对教师的一些主要论述做些粗浅的介绍。

一、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工作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当今还没有定论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不过,早在几千年前,在《论语》中就已经提到过了。那就是“温故而知新”。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且还必须在这丰富基础上要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人,才称其为教师。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但是颜回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和疑问,“如愚’’。但孔子发现,等他回去却自己在研究,并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教师。

    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孔子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以致真道”(《子张》),用学习来获得真理,来发展教师的智慧。《论语》认为教师不学其蔽多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孔子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因此,主张“五十以学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孔子还认为,不学不能成为师:知识不更新不能常为师也。

    怎样学习才能知新、创新?一曰疑。“多闻阙殆”。多听、多看但都不要放过有疑的地方。有疑,才有问,“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有疑、有问、有求,才有进。二曰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好学也。”(《卫灵公》)“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学又思,思又学,才能出新,才能创新,才能知新。《论语》认为,这就是教师创新之路。

二、教师的教风

    《论语》作者认为,教师的工作与教师的教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风多矣,《论语>主要提到两点:

    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认为,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学问和品德,不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因此,它又认为教师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精神。

    孔子说,“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才是好的学风和教风。

    好的教风,要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悬空揣测,不全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知之为知之”的教风就是反对巧言令色”。孔子说,花言巧语,以伪善面貌对人,是缺乏“仁德”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才是聪明的教师。

   二曰:“循循善诱。”

   诱者,引其学也。无诱就无教。《论语》认为,诱导所以可能有效,是因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知今也”(《子罕>)认为后生是通情达理的,是可以诱导好的。

   诱导的核心是反对体罚。管理好、教风好,学生自然就会好,何必用罚。《论语》说,体罚是“欲速,则不达的”。(《子路》)孔子说,凭借体罚,学生只是临时地免于犯错误,使他们失去廉耻。而凭借道德,使用礼教加以诱导,学生不但知耻,而且心服口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诱导区别于体罚和强迫,它是使学生成为“乐观者”。

【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颜渊在赞美孔子的循循善诱时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又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子罕》)可见,“诱”之可贵也。

【附】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三、教师的风度

    孔子对“君子”的风度也极为重视。在《论语》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论语>认为,教师的文采与本质,表与里是同等重要,并且认为两者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风度?在《论语》中说,教师要“温而厉”,“恭而安”(《述而》),要“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子路》)。标准的风度是温和而严厉、庄严而安静,有威仪却不凶猛,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

    当然,《论语》中的标准的教师风度是以“礼"为核心的。孔子认为,离开礼义则会出流弊。“恭而无礼,则劳”(《泰伯》)。一味追求仪表的端庄,举止自然大方、风度潇洒,却不知礼“则劳’’。因此,孔子说,“君在’’要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详的样子;“与上大夫言”要正直而恭敬的样子;“与下大夫言”要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对学生要“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苛”(《子张》)。正因为以“礼”为核心,这样教师的风度就具有浓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气息。教师的风度,对学生来说起着榜样的作用。

四、教师的榜样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榜样像四季运动那样,是无言之教。《论语》认为,人性是榜样影响的结果,人本来就是“性相近也”。由于习染之不同,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了。因此《论语》认为,在教育上要重视榜样的影响作用。

    《论语》认为,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有信用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会得到好的影响。相反,同谄媚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会使你得到害处,特别是榜样的力量对“后生”的影响更大。

    可作榜样的,多矣。“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欲,六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宪问》)智慧、清心、勇敢、多才多艺各个方面都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在《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这就把榜样的范围扩大了。见贤人,应模仿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看不贤的人,便应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毛病,“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也是榜样。“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这就是懦夫的榜样。这样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榜样,被后人所忽略。   

    《论语》认为,教师的榜样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子路》)《论语>甚至认为,假设教师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学生去偷、去抢,他们也不会去于的。因此,<</SPAN>论语》认为为,教师要“正其身”,因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教师应在哪些方面给学生作出榜样呢?在<</SPAN>论语》中列举了许多:如“在邦无怨”。(《颜渊》)工作要埋头苦干,无怨言。遇事要“刚强、果决’’,为人要“朴质”。《子路>),要“食不语,寝不言”(《乡党》),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要“耻躬之不逮也”(《里仁》),要“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总之,《论语》认为,理想的教师榜样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意。这才是学生良好的楷模。

五、教师的威信

    榜样的作用多大,取决于教师的威望多高。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在《论语》中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孔子的威望是来自于他的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而孔子认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日》)宽厚就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勤敏有功绩就会得到学生崇敬,公平就会使学生高兴。

    对学生公正和一视同仁,在《论语》中一直是被强调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认为只有举贤才,掌正义的公正的教师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望。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您在老师那儿,得到与众不同的特殊的照顾和教育吗?”伯鱼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了《诗》没有?’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便不会说话。’我马上去学《诗》。过了一会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了《礼》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又马上去学《礼》。只听到这两件。”陈亢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听到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心,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孔子的弟子认为,一视同仁是孔子获得学生爱戴一个重要原因。

    一视同仁,另一个含义是:“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教师既要收留好学生,也要容纳差学生;既要亲近教育好学生,也要接触诱导差学生。《论语》作者认为,教师对待好学生要喜爱,对待差学生更要诚恳。对差生的缺点错误不要算老账,“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对差生可以批评,但不能欺辱。“勿欺也,而犯之。”(《宪问》)《论语》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怎样来树立教师的威信,《论语》认为,秘诀是“修己以敬”(《宪问》)。因此,教师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不着急于没有威信,只着急于自己没有能力,而去提高自己的品德、知识和修养的水平。

六、教师的修养

教师的修养,在《论语》中主要提到三点。

    一是“劳而无怨”。《论语》作者认为,教师对学生要“无隐”,对工作要“劳而无怨”(《里仁》),要有献身的精神。孔子认为,献身来自于“爱人”。“爱人,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爱人”就必爱生,爱生就会“无怨”。

    二是谦虚。“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学生都把孔子看成圣人。而孔子却不以圣者、仁者自居。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论语>作者认为,以师自居,不利于提高教师,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谦虚才会拜人为师,才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泰伯》)。《论语》作者认为,谦虚才能使教师更快进步,谦虚才能成为学生优良的楷模。

    三是“严己”。《论语》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严师,要严己。严己者要“穷自厚而薄责于人”。要多责备自己,少责怪学生,要从学生之不足,找教师之过。“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教师对于过错应该加以证实。教师之过,以“改之为贵”(《子罕》)。积极地改者,严也。

    如何提高教师的修养水平?《论语》作者认为,有效的措施是“吾日三省”。《论语》主张教师要“吾日三省”“默而识之”。省“为人谋而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对教师的“三省”提出个“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思能促进。看时考虑看明白否,就会促使去细看;工作时考虑认真否,就会促使人努力地工作;发怒时考虑后患,就会促使人冷静下来。“九思’’是教师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