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家长老师阅读的好书:塞德兹的天才教育
http://www.yaolan.com/edu/200911041450367.shtml
【导读】塞德兹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他写成了《俗物与天才》一书。此书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被一代接一代的父母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浅谈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
——由跳蚤“碰壁”想到的……
相城区湘城小学
顾建华
【摘要】:潜能,即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便是学生的潜能。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潜能,然而在过去甚至在当今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孩子,解放孩子”,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把,让学生像跳蚤一样快乐而自由地跳跃。
【关键词】:潜能
发现
探索
自主
跳蚤,顾名思义,是一种善于跳跃的小昆虫。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小家伙,它所蕴藏的潜能是不容忽视的,跳蚤跳跃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四百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并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经过几次碰撞,它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最终不再“碰壁”了。
一周以后,实验者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然而不同的是,它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跳跃高度,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子了……
这只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但实验的结果却发人深省。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学生的许多遭遇竟与这一实验中可怜的跳蚤有着惊人的相似!
案例与反思一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教学渐进尾声,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训练:“一(
)蚂蚁,一(
)甲虫。”
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
“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教师不置可否,让孩子坐下,言下之意便是: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同学们都在笑你呢,真丢人,还不快坐下!
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子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动画片上不是都说“狼先生”、“狼外婆”吗?怎么到课堂上就错了呢?
孩子是天真稚嫩的,在孩子的心里,老师是上帝,“上帝”说错了,那肯定是错了,于是在写作业的时候,他便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只)蚂蚁,一(条)甲虫”。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回答!在孩子的脑海里,此刻浮现的也许正是一幅幅灵动的动画,编织的也许正是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六十多岁的香港女诗人西西也曾经写过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
一管柳子树
一顶太阳
一巴斗骤雨?/可不可以说/一株柠檬茶
一顿雪糕
一母阿华田?/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万岁?”
如果女诗人西西在场,她一定会为孩子这样的回答而喝彩,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给予的竟是忽视甚至冷漠。殊不知,教师的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压抑的是孩子的心灵,践踏的是孩子的自尊,漠视的是学生的人格,磨灭的是学生的个性。
案例与反思二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上《落花生》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师根据学生对食物的兴趣和了解,紧扣第10自然段中父亲的比喻,把花生的果实与苹果、桃子、石榴进行了对比,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不禁沾沾自喜。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花生品格的认识,教师接着问学生:“你愿意做花生还是做苹果、桃子、石榴呢?”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显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有把握,但是有一只手却似乎有些犹豫,怯怯地半举着,为了显示自己在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这位教师叫起了这位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同学。学生站起来,似乎鼓足了勇气,说道:“老师,我愿意做苹果,因为……”可是学生的话还没说完,教师便狠很地瞪了他一眼,显然这位学生的回答完全脱离了她精心预设的轨道,面对着那么多听课老师,她只能用目光去阻止学生的脱轨,可怜的学生很快领会了教师目光的含义,停止了发言,垂头丧气地坐了下去,小脸涨得通红……
反思这位教师当时的表现,不正是在把一只试图向外跳跃的“跳蚤”放在一只她精心设置的玻璃杯里,并且无情地在上面加了盖吗?花生的品格固然可贵,然而苹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好处更是有目共睹,不仅如此,苹果还有着美丽的外表以及诱人的香味,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不正迫切需要这种善于推销自己、不卑不亢的良好素养吗?由此可见,这位学生的回答是很有见解的,他能够不随大流、师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假如当时教师能够把那只“玻璃杯”大胆地抛开,鼓励他勇敢地发言,并借题发挥,在学生之间进行辩论,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机会,相信,创新的星星之火将会燎原!
案例与反思三
一位教师上课时让学生回答冰融化变成什么?教师认为只有学生说冰融化了变成水才算正确,结果,有一位学生很有创意地说了一句:“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老师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
这个例子揭示了当前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弊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求解想象过程被教师的思路强制地进行了“格式化”。语文教育只留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的一鳞半爪,没有了语感,消磨了灵性和创造。
“冰融化后变成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答案给予肯定,并追问一句:“冰融化后怎么会变成春天呢?”相信,这一问可唤醒学生的经验世界,激活思维,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景象便会涌入学生的脑际,把一句信息量很大的句子投射到具体的层面,学生会兴味盎然、绘声绘色地陈述各自的理由,课堂也会充满诗情和画意。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高招”,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当学生的思维表现有悖于我们的“高招”时,我们便无法接受,继而忽略甚至无情地扼杀。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因为学生的冒然插嘴而批评指责?是否曾因为学生在课上突然放声大笑而大发雷霆?是否曾因为学生指出你某个方面的错误而大讲师道尊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无情地抑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那些敢于探索、创新,想要跳出玻璃杯的“跳蚤们”屡屡受挫,逐步丧失跳跃的自信,最终习惯于在教师预先设置好的轨道上机械地跳动,不敢再越雷池半步……这是何等的悲哀!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是人从先天自然中得到的一定的遗传素质,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每个人(包括正常人和在某些方面有残缺的人)都潜存巨大的能力资源,如果不予开发,那是人生最大的浪费和遗憾,也是教育的失误。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尤其要重视开发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挖掘出来、激发出来的,如果依然坚持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宰,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将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雷伯第斯语)。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研究、探索、创新的潜能,具有像跳蚤一样的向上跳跃的天性,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去挖掘和培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说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成这样8个字:发现孩子、解放孩子。为此,我们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揭开“盖子”,营造民主氛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潜能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迟缓、心灵封闭、毫无创造性可言。可见,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创设这一氛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注释①)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笔者认为,民主的课堂气氛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⑴师生间或学生间无嘲笑、无歧视情况,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发问,所得到的反应只有真诚的帮助和鼓励;⑵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和“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⑶提倡争议,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于学习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一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把“能”或者“不能”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妨给学生一次辩论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在发生碰撞。正是在这种碰撞中,学生才会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创新欲望。在学生辩得不可开交时,教师再进一步作出引导:“对于能否移居星球的梦想,科学家们还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还没实现这一愿望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样,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很好地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基于灵性的体现。正是这种可贵的天赋的灵性,蕴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对此,教师绝不能像对待跳蚤那样无情地甚至粗暴地加上“盖子”,去压抑孩子思维的跳跃。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把“盖子”打开,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甚至要带着放大镜去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赞许,让创新的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发芽。
二.打碎“杯子”,形成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释②)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性,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地发挥。师者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师生在互动中享受着愉悦,产生再探究的愿望,获得再发展的动力。在一次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阅读后自行发现各处疑点,经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探究主题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大胆质疑,学生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如: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什么?我为什么会受骗?为什么说那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面一个不加?……对于这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拿主意、想办法,给学生留下“自决”的余地,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学生自主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在共同交流中教师再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记住,在已学通往未学的路上,学生有自己的需要,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应把思维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文中蕴涵的东西,朗读文中精妙的语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的灵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此,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把那只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杯子”打碎吧!
三.鼓励求异,引燃创新之“火”。
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思维的求异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标新立异、离凡脱俗、独树一职,它是以大胆怀疑、勇于挑战、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著名的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智力,把他们培养成思路开阔,妙思泉涌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能对教材内容或教师言论提出批判性的看法,是思维独特性的很好表现。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求异,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不唯教材,不迷信老师,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为学生创设表现和创造的机会,燃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一位教师上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续编这一故事,大部分学生想象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目光短浅,决定趁着下雨井水上涨的机会跳出井外,去欣赏外面广阔的天空,从此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有一个学生却说:“如果我是青蛙,我还是会回到井里继续在那儿呆着。”
这位教师非常疑惑,显然,学生的回答与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但他很沉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学生鼓起勇气继续说:“有一次井水上涨,青蛙跳出井外,一跳跳到稻田里,正想美美地睡上一觉,突然闻到一股怪味,接着呼吸困难,睁开眼睛一看,原来一位农民伯伯正背着药水桶在给庄稼治虫呢。青蛙挣扎着跳出稻田,跳到小河里,但是小河里全是垃圾,臭气熏天,青蛙赶紧跳上岸,但却遇到了一张网,原来有人想把它抓起来拿到市场上去卖。幸亏青蛙机灵逃脱了,它想来想去,虽然井里的生活外面没有自由,但总比外面安全啊,于是它‘扑通’一声跳回了井里。”听了学生的回答,我们不禁为这位教师的追问喝彩,如果没有他的“为什么”这一追问,怎么可能会有学生如此精彩的回答?而这位学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他的求异,他没有随大流,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是满足于让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原理,从中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至于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其实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那么,詹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线路呢?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然后再回到“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通过“发散”和“集中”,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总之,“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
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想起那只还在玻璃杯中的跳蚤,其实,让跳蚤再次跳出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只小小的打火机,放在玻璃杯下燃烧,跳蚤感觉到杯子慢慢变热,就会重新鼓足勇气,嘣地一下,跳跃出去。让我们燃起这把“火”,放开“跳蚤”,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身体400倍的高度,快乐而自由地跳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