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了解有多少(《小孩不笨2》赏析)

标签:
小孩不笨2教育 |
分类: 家长学校 |
你对孩子了解有多少
门已关上了——发展心理学对《小孩不笨2》片段的分析
http://s13/middle/601f16c4ga95bfc2e38fc&690
(一)
哥哥学谦博客比赛拿了冠军,当全场都为他举臂欢呼时,有一个人的脸色很难看,这个人不是落败的选手,也不是他不喜欢的弟弟杰利,而是他的妈妈,一个中文杂志的编辑。在妈妈看来,学谦是在浪费学习时间去写乱七八糟的东西。
“以前我在学校作文至少都是85分,唐诗三百首你会几首?你妈妈我是中文杂志的编辑,你华文水准那么差,真的丢尽我的脸。”一句话,让学谦无话可说,即使拿了博客比赛的冠军又怎样,这个社会习惯用作文多少分,唐诗会背几首这些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
弟弟杰利今年8岁,每科成绩都拿甲等,可是爸爸妈妈却很少称赞他,还常常骂他为什么不拿高一点的分数。杰利参加学校的演讲表演,并且当了男主角,可是妈妈不喜欢,妈妈
在这个家庭,孩子的才华没有被重视,兴趣没有获得支持,两个很优秀的孩子却怎么做也不能让父母满意,也许做到十全十美才能让他们满意吧。
(二)
每个孩子都想做个好孩子,所以很久没做功课的成才在学谦的鼓励下,终于做了一次功课,可是老师却还是骂了他:“做得乱七八糟的,跟没有交有什么两样?”
晶晶华文考试只得10分,被符老师无情地责骂,“你的华文测验竟然只拿了10分,你可真客气。”而晶晶说的所有话在符看来都是在找借口。
很显然,孩子的门已经关了,这把沟通的钥匙在老师的手里,“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可是符老师却没有找到,更确切点说是没有重视,他认为1考10分的晶晶没有任何优点,补课,不会补到会是最好的办法,一意孤行。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跟大人沟通,而是大人把这扇沟通的大门给关上了,却又自以为是的拿自己认为适合的钥匙来企图强行打开。
(三)
父亲节到了,饭桌上,学谦和杰利很高兴地拿出自己为爸爸准备的父亲节礼物。
杰利送给爸爸一幅爸爸的画像,不过只轮廓,其它都涂黑了,因为他每天晚上看到爸爸时都已经很晚了,所以只看到爸爸站在他房门前,黑黑的一个人影。这本来是给爸爸妈妈敲了一下警钟,侧面告诉他们最近太少时间陪孩子了,可是爸爸妈妈却全没意识到自己的缺失,在妈妈看来,杰利“读书就没有半撇,做这些莫明其妙的事情就这么厉害。”爸爸问杰利还有什么厉害的,可以给爸爸看。杰利很自信地说:“我会讲故事。”然后很快站起来信心满满地:“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希望。”可是爸爸一句“剃须机。”就打断了,很显然,爸爸没在听杰利讲故事,也没有尊重杰利讲故事。
每个孩子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最优秀的一面在爸爸妈妈面前展示,可是很多时候却没被父母重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优点,是他们连告诉父母自己优点的机会都没有。
学谦的礼物是用自己储蓄的零用钱买的剃须机,可是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了还买,真浪费啊。”学谦很不服气地说:“我是用我自己的钱……。”可是话还没说完,妈妈就说:“你自己的钱?你的钱还不是我们给你的?浪费钱!”学谦再一次无话可说,他转过了头,一种不被理解的无奈写在他脸上。
送礼物给别人,最希望的是看到别人喜欢这份礼物,有时候即使不喜欢,也会装作喜欢,决不会直白地说出来,这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礼貌。可是这时候,熟悉人际交往规则的爸爸妈妈却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所送的礼物,孩子满满的心意在他们看来一钱不值。他们太习惯向“钱”看,在他们看来,孩子的钱都是他们给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孩子的钱。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钱虽然是他们给的,可是那份心意却是孩子给他们的。
(四)
以上只是《小孩不笨2》的几个小片断,可是大人与孩子的茅盾已异常激烈,新加坡华人世界的教育弊端被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一幕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一个个孩子被大人逐步推向悬崖,看得人很心酸。
在这里,大人和小孩被清楚地划出分界线,大人可以做什么,小孩应该做什么,这是一个悲哀。每个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曾经的他们也不被理解过,也反对过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这种不好受的感觉他们是切身体验过的,可有朝一日当自己也成了孩子的父母时,就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孩子故技重施,曾经的那种不好受的感觉现在让自己的孩子受尽煎熬,但他们却一点都不在乎。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抗拒跟自己的父母沟通,没有一个孩子想让自己的父母失望,没有一个孩子想做父母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只是有时候父母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以至孩子怎么做都不能让他们满意,最后,大人对孩子失望了,只不过孩子也对大人更失望。
看电影《小孩不笨》感触颇多,很多次泪水说来就来,到了抑制不住的地步,原因是我太理解那些不被赞赏不被关爱的孩子们的处境。影片集中反映了教育要从赞扬开始,打和骂只能把好孩子变成坏孩子。其实,影片中还涉及了许多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容。父母和老师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将阻碍甚至扭曲孩子的成长。下面,我将选取两组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片段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埃里克森把人的社会化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都会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影片中Jerry八岁,学谦十五岁,他们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危机。Jerry刚刚进入学校,开始体验用勤奋换取成功的快乐。他经过自己的努力,考试每科都拿A,而且被选为故事表演的男主角。原本应该拥有极大成功感的他,却垂头丧气。为什么呢?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Jerry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他面临着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家长和老师应该肯定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是能够换取成功和赞赏的,这样才能增大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是,Jerry的父母天天忙着工作,只会指责孩子做不好的地方,甚至不去看孩子的演出。这无疑是对孩子所做努力的无视和否定,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成功感,从而,他很可能滑向自卑感,他会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Jerry在那个扮演小花的同学面前低下了头,因为即使同学扮演的是配角,家里的所有亲戚都会过来看,而自己的父母却不闻不问。Jerry在勤奋感与自卑感中处于后者,对他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
而Jerry的哥哥学谦,则处于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在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和自身条件后,会尝试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他们会希望得到来自各界的肯定,帮他们完成角色同一性的确立。令人痛心的是,学谦的父母根本没有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学谦拿了博客大赛的一等奖,他妈妈不但不褒奖他,反而指责他华文作文水平低,丢了她的脸;学谦帮助爸爸修好电脑并送到公司去,以为可以得到爸爸的赞赏,结果换来的又是一顿责骂。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否定,使得正在寻找角色同一的学谦陷入角色混乱的危机。他一次次地追问,“到底我要怎么做,才不用被骂?”体现了他需要得到肯定和支持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孩子就会去寻找能够给予自己角色同一的人,赞赏自己的人。这时,孩子就很可能误入歧途。学谦和成才后来的偷窃和打架都说明了这一点。
父母不理解孩子在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需要外界给予特定的帮助和支持,就很难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病急乱投医,不能对症下药,最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在实施教育之前必须先做的功课。
片段二:“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影片中常常出现一句台词:“到底要我怎么说你才明白?”“难道你听不懂华文吗?”表面上是语言沟通问题,其实是认识发展阶段性的问题。
另外,教华文的符老师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高要求,也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影片中有一段,符老师问同学们“僧多”下一句是什么,结果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当公布答案“僧多粥少”以后,学生又追问“粥”是什么?“稀饭”又是什么?符老师给学生买了字典,但是字典又都是中文的,学生就提出来了“全都是中文,怎么查?”这里出现了老师主动教而学生消极学的情况。皮亚杰最反对这样的教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启示我们,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要明确学生学习所处的阶段,然后进行适应性的教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必须在孩子发展水平之上的一定范围内,要在一个可操作的难度水平内进行,才能被学生所吸收。如果学生的华文水平还不足以帮助他们完成查字典这一任务,那么字典就成了尼姑的梳子——多余之物了。这样的话,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可见,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认知发展的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家长和老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