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晋师(仿写《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第一篇文言文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选择以秦晋联盟中的秦国作为突破口,游说大获全胜。我在课中设计了一个发散写作训练:设想一下,让学生来作一回烛之武,如果选择晋国为突破口(只要能说服晋文公,秦军也就不攻自破),那么,又该如何游说呢?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烛之武退晋师》。(要求最好用文言文写,可多套用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句式,也可半文半白,也可用白话文,课外阅读《六国论》《过秦论》,作为参考。)
本周随笔本收上来后,细阅,发现学生“说晋”理由充足,思维发散能力很强,老农统计一下,主要有以下观点:
1、对无礼于晋道歉;郑文公对以前的失礼深表歉意,晋文公大人大量,还望海涵;最初无礼于晋,是秦之计,秦言于郑伯曰:“若郑来此,不必善待,恐有诈焉”;
2、对贰于楚作出解释;
3、郑晋同姓,晋郑同为姬姓国,“同姓”怎能相残;亲者痛仇者快;唇亡齿寒;
4.秦的野心;秦穆公野心勃勃,他如果东扩,会直接损害晋国的利益,因此,在郑国的问题上,千万别让他分一杯羹;
5、灭郑有利于今后秦夹攻晋;
6、占领郑后秦晋土地分配的矛盾;
7、承诺重金;
8、先送晋以重金;
9、答应同楚绝交;
10、许晋以城池;
11、许结儿女亲家;
12、挑拨秦晋关系,假说秦已秘密同楚齐密谋弱晋;
13、许诺今后助晋击秦;
14、劳民伤财,两败俱伤;
15、夜观星象,西方星宿特别明亮,东方星宿黯淡。
以上观点,好些出乎老农意料和想象。有一学生写了《烛之武退晋师》后,又写了篇《烛之武请齐楚》,讲的是烛之武请求齐楚出兵解郑国之围,亦有可观。
一学生写了《烛之武退晋师》后,在文后另附言质疑:烛之武不可能先说晋,因为晋是联军召集者,联军攻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同郑的矛盾,说晋的成功可能性极低。面对气势汹汹来找郑国算老账的晋文公,这番说辞所冒的风险很大,并且郑文公如果真想赔礼道歉,只派个老头子来动动嘴皮,实在缺乏诚意;一旦晋文公老羞成怒,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烛之武选择从秦国人手,因为秦郑是次要矛盾,没有直接冲突,烛之武也正是早已预料到只要赢得秦国,晋国就会孤立无援,不会支持太久的,真是老谋深算!所以烛之武只能去说秦穆公。
为学生这样的思维观点和质疑精神叫好!
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