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二词赏析
(2010-02-01 21:08: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备课存档 |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真实写照。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贾宝玉是完全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相悖的,所以宝玉所做的种种事端在当时是很不被理解的,以至于有时“似傻如狂”。而我们从宝玉身上也看到了他的无奈。生活在封建家长制的牢笼里的贾宝玉是极端不自由的,他无法释放自己自由的灵魂,以至于它“无故寻仇觅恨”,而他的一旦自由一些的行径则又会被人看作是“似傻如狂”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丫鬟将热汤洒到他手上,他却问丫鬟疼不疼。在贾宝玉的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怡红院他们部分尊卑,不分贵贱,他对于封建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子的同情与关爱,刚好违背了当时的封建礼教,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也是极端难被理解的,这又怎能不让别人认为是“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这倒是对贾宝玉的真实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但贾宝玉并非排斥一切书籍,他对于《西厢记》不是由衷的热爱吗?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