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朗读教学
(2009-05-14 20:43:29)
标签:
低年级朗读教学杂谈 |
关键词:朗读教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浅显易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抓好生字教学,扫除朗读障碍
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很重视生字教学。二年级语文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认读的生字,另一类是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类生字都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第二类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教学时,我对这两类生字注意区别对待,把握侧重点。对认读的生字教学,我着重要求学生进行4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生字反复练习拼读。在拼读过程中,当出现读音错误时,我会提醒小组长及时帮助其他同学正音,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拼读情况。这样,确保学生能够把每个要求认读的生字读准确。对会写的生字教学,我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拼读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认清字形,分析字形,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同时教给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好看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书写,把每个会写的生字的字形、读音记清楚。这样,学生把生字学会了,解决了字音问题,朗读课文的“拦路虎”就给扫除了。
二、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练习朗读时,常用的方式是指读,即用手指指着课文,然后逐字逐句读出所指。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指读时,手指不是点在字的下面,而是点在了字的旁边,这样在朗读时,会影响学生读课文的速度和正确性。于是老师应及时加以纠正,传授正确的指读方法,即小手要点在字的下面,并且眼睛要跟着小手“走”,只有做到心到、眼到、手到,才能做到口到,时刻记住“手指书、眼睛看、嘴巴读”。只要方法得当,渐渐地,孩子们便会养成了字字过目练朗读的良好习惯,识字的效益大大提高。这样,学生读课文时的障碍也逐步减少,朗读的速度也开始渐渐加快。
三、整体感知,自由式朗读
四、抓住重点,理解性朗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关键之处。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阅读也是如此。语文教材中收集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一课一得。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抓住阅读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一)启发读准语气。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中,波斯猫向别人请教快乐是什么滋味,于是它向燕子、青蛙、蜜蜂请教,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对话。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朗读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我是这样引导的:第三自然段中“有什么”表现了波斯猫瞧不起燕子造的窝,要用轻视的语气读,“天天”、“软绵绵”要重音强调,显示出它生活舒适和优越的自满和得意。第六自然段中的感叹号,要用轻蔑的语气读。第九自然段的“哼”语音低沉、短促,表示波斯猫的蔑视心理:指导读两个反问句要表现出对青蛙答话的不满。第十自然段波斯猫的话要读出失望的语气。燕子、蜜蜂、青蛙的答话用轻快、平静又带有自豪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中“一口一口”速度稍慢,“很”读得重些,表达出劳动的喜悦。第五自然段中的“特别”读得略重些,第八自然段青蛙的话要用肯定的语气读,表达出心中的自豪和喜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地进入角色,细细地品味、分析课文中每一个动物的话,读准语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二)启发读好重音。
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中,华罗庚得知中国解放了,从外面兴冲冲地走进家门时“急步”、“冲”、“喊”道出了他获知喜讯后激动万分、兴奋不已的心情,因此这三个词语要读得重音些。体会华罗庚的急切和兴奋。引导学生读好重音的词语,以把握重音为契机,启发学生在朗读中自学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目标。
(三)启发把握语速与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突发情况,激烈的场面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有时还需要交叉运用,如《小熊和小鹿》中,小熊因为答应了和小鹿一起去种树,不管妈妈怎样劝说,小熊还是坚定地说:“不行,我答应过在家等他的。”我引导学生先从小熊的角度去体会,读出坚定的语气来。小熊左等右等还是没见到小鹿,于是失望极了,这时要让学生体会被人失信而失望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再进行朗读。这样教学以朗读作为理解体会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自己辨别领悟,真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今共识。
五、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加以感悟。如学完《小英雄王二小》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小英雄王二小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八路军的埋伏圈的感人事迹。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王二小是个小英雄?由此总结全文,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时的朗读虽然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欣赏评价,示范性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先请几个学生朗读,集体评价他们的朗读情况;接着我满怀深情地给他们范读了一次,再次评价,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学会朗读。
七、课内延伸,运用性朗读
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内化,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最好的办法仍是读书。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找一些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自行阅读。如教完《我能行》,我就让学生读《第一次跳伞》。教完《称象》,就让学生阅读《这个办法真好》。通过迁移性的读书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