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的可能

标签:
墨尔本offer心想事成 |
分类: 在留学的路上 |
一直没能静下心来读完张德芬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最近准备安静下来好好读读它,因为我对“心想事成”四个字有了一点感悟。
写贺卡送祝福时,举起酒杯说祝词时,闭上眼睛许生日愿望时,“心想事成”总是不经意间就吐露了出来,只是它的被表达不再是能使受赠者思绪停留的箴言,而只是一句礼尚往来没有了新意的语句。
最近它很频繁的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因为出国留学的事,亲猪的爸爸妈妈总会在我们茫然失措,或是满心期许时告诉我们----相信“心想事成”。
我终于发现,从前我低估了它的能量。心想事成,不是空洞的客套,原来它也可以梦想成真。
回看之前写过的几篇关于留学的文章,感受到了这一路上自己心情的突现迷雾和豁然开朗。
单单是一个申请的过程就这样跌跌撞撞着一波三折,让自己慢慢学会平和地去接受和释怀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实和困难。我想,最终收到的这张录取通知书的意义,不再仅限于一张入学的通行证。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我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高低起伏的旋律,让我能一边低唱着,一边反思着,一边实现着心想事成。
我的这段经历,如果能对打算要出国的人有一点帮助,或许又能给正在为自己的某一种梦想奋斗的人带来一点思考,便已知足。记录下来,因为对我来说,它是一段宝贵的成长足迹。
有些事,简单的是外表,而复杂的确是内在。
我曾经以为,出国读研究生要比在国内读研容易。在国内,为了争取到一个研究生席位需要付出的是几百个日日夜夜堆积起来的努力,也许还需忍耐并承担不公平因素带来的压力;而申请澳洲研究生只需要一张大学成绩单和一份雅思成绩单,当然还有父母的支持。看似要轻松很多,其实做起来才发现一切比想象中要纷繁复杂。
山高水远的千里之外足已制造太多的困难,让人除了等待之外,望尘莫及。
陌生的评审制度,不同的思维方式有时会得出让人感到意外的结果,束手无策。
去年六月递出的第一份申请,经历了两个月的等待最终自以为结成了果,接着演绎了两个多月的幸福表情,却在11月份的时候被告知2010年UQ翻译位满,之前的一切只是空欢喜一场。原来欢喜有多大,失落的心情就会有多深。平复了心情后,又开始了RMIT的申请。
我低估了困难本身,却高估了自己应对困难的准备。
不计较后果地固执坚持一个决定,不是有胆识,而是一场华而不实的冒险。
本来最初我们是一次可以同时申请两所学校的,然而我们却固执地只填写了一所我们中意的学校。以为如果申请UQ不成功,再重新申请另一所学校也不迟。事实证明,虽然一切看似还不晚,但是本可以一两个月就尘埃落定的事,却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把本可以留有充裕时间办后续工作的空间压缩成了现在了的没有余留的紧绷。用了太多的时间,也消耗了太多的等待的情绪。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也许只是一句安慰的解脱和借口。与其带着悔恨和心痛去补牢,不如在一开始就尝试用更多的可能避免这种后果发生。
大大咧咧,可能会让自己有人缘。但是在关键的细节上也如此,则可能会让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
原以为交了钱给中介,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然而一路走来,终于明白金钱和信任不能划等号。自己的事,如果把太多的依赖和信任交给别人,而期望着坐享其成,最后的结果也许会南辕北辙。只有自己一丝不苟地对待其中每一个细节,才能够完满。
回顾申请学校的过程,大大咧咧让自己尝到了不少苦头。不可置否,中介为入学申请提供了更多专业保障和一条更方便快捷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扭转乾坤,把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其他人身上,命运始终是自己的,不能转嫁。花钱办事,这也并不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其中的一切办理流程,不能只是“袖手旁观”,而是应该深入到细枝末节地去了解与督促。始终告诫自己“这是我自己的事”,不能云里雾里,不能人云亦云。
如果心不想,事怎么能成?
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而且,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让梦想成真。我想这就是心想事成的法则。
出国的愿望在我内心徘徊到最终的生根发芽是一个梦想绽放的过程。
要绽放,应该拥有的是想要绽放的勇气和渴底气。
勇气来源于渴望,而底气来源于坚持。心里想着,一次次的默念直到这种希望变成梦想。
有了坚定的渴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心想”和“事成”搭一座桥梁,基石就是“努力”。努力着忍耐绽放前漆黑的夜空,寒冷的冬日,沉睡的幕布;学会了忍耐,又学着努力迸溅璀璨,战胜寒冷,旋转舞台。
心想事成的秘密在于努力。
在心想和事成之间反省与思考。
接下来,还有许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努力着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