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忍去看有关地震的视频。前些天看的电影《2012》,断壁残垣,满目废墟,无数生命被海水吞噬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总是告诉身边的朋友们,佛法中所说的众生平等,指的便是每一个有情的生命在生、老、病、死前都是无法回避,无法逃离。每一个人都有喜悦、有悲伤,得到时快乐,失去时痛苦。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便会对所有其它的众生,生起慈悲之心。
人们,在无常面前,难道不是一样的脆弱么?人们喜欢想象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权,这样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想到这里,嗟叹莫名。
反日的情绪,在中国人中间依然存在。也许,年轻一代的人,感觉不到这个。可是只要想象一下,那场战争给我们的上一辈带来的痛苦,便可以理解,有这样的情绪,是完全合理的。
去年,看《唐山大地震》,影片结束后,我对同去的朋友说:情节中,整体的情感发展是很顺畅的,但是最后母女和解的场景,感觉非常不合乎情理。女儿童年遗留下的巨大心理阴影,难道几个拥抱,就可以化解了?后来,看到电影剧本创作的报导,提到原小说后来的结局并非圆满,冯小刚为了安慰观众,一定要给改成一个大团圆,于是便去找小说作者张翎,想让他来改编剧本。但是张翎拒绝了,因为她认为,大团圆的结局并不合理。看到这则新闻,我释然了。
一件事情很合理,和一件事情是值得赞许的,并非是一码事。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翻译美国占星师Steven
Forrest的《Yesterday's
Sky》,其中,一些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见发人深省。比如,他说,如果一个人出生图上的土星落在第七宫,这个人前世可能会经历丧偶或被抛弃,于是,这一世的他,也会有害怕进入亲密关系的阴影。这种心理阴影,可能是很难消除的,只能在今生的亲密关系中,由一个值得值得的爱人,缓慢的治愈他。
佛教中,讲述的业力规律,就是人类情感、心理的变化发展规则。只是这种规律超越了今生的经历。而所谓的轮回,不过是那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而已。就像《唐山大地震》中的女儿,因为母亲在关键的生存时刻,选择了放弃她,这种不被爱的怨恨与恐惧,会跟随她很久。她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的阴影放手呢?首先,是理解。她想象那个场景,抽离自己,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到母亲那样做是如何的撕心裂肺,情非得已,像她一样,人生中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坑洞。影片中,只有当她成为了一个母亲之后,才慢慢的理解了当年的场景。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这个事件上,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地震,在这里,是不可抗力,其实也就是生命的无常,令这个母亲不得不失去一个孩子;而那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女儿,依然把父母当作无所不能的依赖对象,觉得自己被拒绝了,被抛弃了,却意识不到作为一个母亲的无奈和痛苦。
只是理解本身,能不能化解恐惧与怨恨呢?答案依然是,不能。经历过痛苦的人都知道,仅仅是理解到痛苦毫无用处,还是不能不痛苦。被痛苦攫住的人们,首先需要时间来平复,其次需要爱来温暖。
我想起了去年参加的华德福工作坊。工作坊的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开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倾听者不允许批判、不允许发表意见,只是一味的倾听,与讲述者同在。过程开始之后,大家才发现单纯的倾听是多么困难,每个人努力想要改变和控制事情发展的习惯模式逐渐浮现,总是忍不住加入自己的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啊,人们总是害怕事情变得糟糕,害怕自己对事情无力,才不断地去控制、去改变、去影响。可是,单纯的倾听、单纯的全然的陪伴,才是真正慈悲的表达。不从对当下的无力感中逃脱,才是最难、最勇敢的事。
在学习占星的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规律。我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主题。在这些差异下面,隐藏着共通性。就像在每个故事里,即使情节的发展都不一样,而故事的主角都有荣耀、快乐、痛苦与执著。在每个人的生命面前,我们都需要时刻保持一种谦卑之心。
看到地震的报道,我不由冒出一个念头来:在这个信息时代,和平会越来越多吧。随着人类的互相了解,仇恨将会越来越少。过去那些抽象的敌人,变成了视频上、照片上会哭会笑的人,人类的善良天性会被激发。
希望在这次的地震当中,人们的同情和慈悲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帮助到灾难中的人。人的每一个善念,都是有力量的。为灾难中的人祈祷,其实是对自己的祝福,也是对未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