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与占星——学佛人如何学习占星?

(2009-09-19 10:43:08)
标签:

宗教

佛法

命盘

占星

阿赖耶识

学佛

文化

分类: 原创随笔
    因为有很多朋友喜欢占星,也是学佛之人,我经常会遇到别人问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做一下解答。如果觉得我有理解的不对的地方,可以讨论。

    问:学佛法与学占星学相容吗?会不会影响学佛?
    答:如果对佛法生起了正信,坚信前生后世,了知缘起性空的道理,学占星学是不会有任何外道嫌疑的。但是,占星学比起佛法而言,只是了解我们所处的人类有情世间的一种方式,占星学远远无法与佛法的博大精深相比。如果你学佛,建议你一定要以学佛法为主,学占星为辅,因为占星是有局限的。

    问:佛法与占星学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
    答:占星学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巴比伦,而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印度文明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占星学中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就是佛法中所讲的“四大”。而四大元素是分类十二星座的基础,行星的特质也与四大元素相通。在佛教密乘的典籍里,就有关于十二星座的描述,有依据人的星座预测祸福的方法。佛法中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划分,在佛教中,占星学可视作世间法应用的一部分。

    问:占星学中所讲的十大行星分别影响人的显意识、潜意识,喜好等,在佛法中应如何解释呢?
    答:在佛教的大乘唯识学中,有这样的观点:我们所处的世间都是有情的业力所感应,都是众生心识所变现的。由此,我的推断是:太阳系,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情的业力而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是这样的构成,所以,大家都在这个太阳系里投胎,成了地球人。我们人类与太阳系互为因果。 
       在唯识学中,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是前六识,末那识是第七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受生之后,就是投胎的时候,称为“异熟”,“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别名,意思是“执持”,它起到了执持根身的作用,就是说,有了这个阿陀那识,我们人的身体才不会毁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才能保持稳定,所以我们的外貌、性格这些在此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占星学的命盘,反映的是分段生死(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前生今生后世)中,我们出生时阿陀那识所执持的一种规律。

    问:学佛的人应该如何学习占星学?
    答:首先,应该从心理学和心灵成长的角度去学习占星学。星盘就好象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通过占星学中所描述的来观察自己,可以认清自己的种种习气,从而加以对治;你甚至可以看到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同特征的人,学佛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同。可参见我以前写的文章:你是哪种佛教徒——占星四元素与佛法修行 当然,如果你的洞察力随着修行的过程逐渐精微了,不必需要这个工具,就可以觉察自己与他人。
        其次,占星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看世界的角度,我们看人的时候,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看了,换了一种新的视角,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居然可以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这样,原有坚固的世界观就会崩塌,你会变的更加开放,接受一些新的观点。
        再次,从占星学中,可以获得对因缘的新认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起落与循环的,有着森严的规律,不随人的意识转移而转移。我们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会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与另外一个人合不合的来,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就能够影响很多。如果你看清楚了,就更容易不受困扰,才有转化和利用这种规律的可能。
         最后,一定要记住,不要执著本命盘上的那个我是我,如果这样,就等于树立了一种新的我执。那个本命盘也不是那个我,今生所表现出来的我只是我无限的生命中的一小段,在时间的长河中,在无始的轮回中,我们有过无数的命盘,曾为男,曾为女,甚至曾经是非人道的众生。即使是今生的本命盘,也不能囊括我们生命的全部内容,如果占星给自己划地为牢,就像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现在西方占星心理咨询的通常做法是,与案主(被分析者)交谈,以命盘帮助他自己去发现和了解问题,而不是指着命盘说:这就是你。你就是这样子的。学习占星,应该去发现原来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今生的表现只是这个宇宙表现的一小部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消减恐惧,对原有的小我不再执著,从而树立起一种更加敞开的生命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人?
后一篇:懒猫小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