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有时,人碰到另一个人,这个人给他的触动很深,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全然的理解。或者,在人的身上发生了一件神秘的经验,而经验对他非常重要。在短时间里,他通常会对这些讳莫如深。他不会对自己的朋友说这些事,他不会在公共场合讨论这些事,他甚至会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是因为这个人是个胆小鬼。因为神秘的经验可能是社会的禁忌,公开谈论,人们会把这个人视为异类;或者一个可以引导他的人,让他发现,自己有另外一条心灵之路的可能,但是,他会觉得接受他人的引导,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为了维持现状,他宁可不去冒险。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人对有关心灵的事物非常珍视,他不愿意把非常神圣的体验放在台面上,生怕世俗把它玷辱了。
在刚刚读完的时候,我理应沉默。因为还有太多的空白和谜题。但是,这本书教我,也许,懂得与不懂得之间,没有那么明显的一条界限。那条主观的线,只是自己划定的而已。
《波多贝罗的女巫》在故事情节上,融合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主人公雅典娜个人,探寻真实自我的路程;另一条线索是,宗教史上,以欧洲主流基督教对女巫传统的迫害为代表,以上帝为象征的父系宗教和以“母亲”为象征的神秘主义,千百年来交织在一起的演化过程。后者赋予前者以宏大的巨幅背景,雅典娜的个人经历,实际上是传统的神秘主义传承与社会传统的一次巨大碰撞。
这本书绝妙无比,因为人们都可在此寻觅所需。追寻心灵安慰的人,在这书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一种新的心灵启迪。热爱灵修的人,可以欣喜地发现“他乡遇故知”了。对于我个人而言,其中的好些描写,让我回顾了许多早已忘却的心灵幽径,让我重新审视个人经验与其它神秘主义传统的异同。虽然这是一本纯文学的小说,但是其中的许多经验,都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比如,雅典娜被传统教会拒绝的情节。一个真正虔敬上帝,用自己的心灵感应上帝的人,是不是真的能被教会接纳?一个遵守教会的各种清规戒律的人,是不是真的能触摸到上帝?雅典娜以自己的生命去重合于宗教的时候,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仅仅因为她是一个离过婚的女子,教会就禁止施圣餐给她。她痛心的哭喊,让读者的心感受到钝钝地痛楚。而那个神父作为雅典娜的好朋友,明明了解她的心,却不得不伤害她,神父心中的欠疚,似乎更令人无奈。
这本书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由于采用的是不同视角的个人陈述,我们看到了故事的不同面向,而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使书中的人物仿佛近在眼前。主人公的追寻,是故事情节的主线,她的爱情作为故事的悬念,是作为故事的隐藏主线出现的,另外还穿插了她的导师的经历、生母的经历,使得整个故事五彩缤纷,却暗合在她的故事背景里。
故事的情节安排,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故事的最后,有个奇异的惊喜埋藏在那里,有悖常理,但仔细一想,不但没有任何不合理,反而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特质。
这本书是写神秘体验的。神秘体验之所以神秘,还在于它的个人性。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
于是,我吝啬多谈,也没法再多谈。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波多贝罗的街头,与女巫相遇。天知道,之后会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