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地持戒
(2009-08-12 10:22:58)
标签:
戒律
慈悲
朋友
持戒
文化
|
分类:
原创随笔
|
最早开始持戒的时候,总是要仔细地琢磨这些戒律是不是合理。比如不杀生,就有好多人要争论,植物也是生命啊,养殖的动物生来就是被吃的啊,杀生的时候只要没有嗔恨的心就可以了之类之类的话。本来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的,因为琢磨这些个事情,反而平添了许多烦恼。
以前看过一四格漫画,确切的题目忘记了,大意是“猴子为什么不会直立行走。”第一格,是几只猴子爬着走;第二格,中间有一只小猴忽然直立起来了;第三格,后面的老猴子呲牙裂嘴地戳它脊梁骨;第四格,小猴子垂头丧气,又四脚着地,继续爬行。
人们通常为了寻找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希望自己与他人遵守的道德准则相似,其实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怕被他人排斥。社会风俗就是这样形成的。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强求他人与自己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似。多年前,我看见一位学佛的老师的名片上印的这句话,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理解了这句话。
我爱自由。生性不喜俗礼,不爱约束,只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可是我也念旧,很在意过去的朋友。可是,唯有无常是真理,很多事情都在变化了。从前,有个修行的朋友说,当年,她的母亲看到她在打坐,就跑过去坐在她身边,说,我和你一起坐。其实,她的母亲无非是害怕女儿离她远了。有一天,过去的好朋友带我去玩儿,对我说:“看你和不食人间烟火似的,我要把你从神坛上拉下来。”听了这话,我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不是滋味儿。为什么,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心、从心底爱我的朋友,可是有些距离却是再也拉不近的呢?真是令人感伤。实际上,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快乐,更少烦恼,然而,对友谊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促膝长谈、亲密无间中。反省自己,也是太贪心了。《维摩诘经》中,有句话:“吾有法乐可乐,不乐俗乐。”既然已经享受了修行的快乐,居然还需求别人的认可和理解,不是欲望太多、情执太重是什么?感觉到朋友不能了解自己,就觉得烦恼挂碍了。这事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
世人说,交朋友是为了快乐,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话是有问题的。相同就好,不同就跑?世上有几个和你相同的人?都知道“忠言逆耳”,可是大家还是愿意听好话。
话说回来,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孤独,而是害怕失去过去的朋友,害怕知心的朋友变少而已。“越多越好”,难道不是我一直抨击的时代弊病么?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个道理我又不是不明白。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自我本来就是假合,无论是清高自许还是贬低自己,都是问题。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来。持戒,发心的时候,自然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利益他人的心。但是,受持时,就是单纯地持戒,不要考虑太多其它的问题。既然信任佛陀的慈悲,相信因果,持戒就是自己的事。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也不要为自己辩解,更不要把自己的戒律强加给别人,用来评判别人,更不要对他人标榜自己。这是因为,持戒并没有多么的高尚,只是为了自己的慧命,为了自己能更好的修行,如此而已。如果持戒令自己烦恼了,就要反省自己的执著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