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爱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聊天

(2009-06-11 12:41:14)
标签:

宗教

戒律

上师

团体

交流

我执

分类: 原创随笔

    最近,一群道友们所共有的BLOG发生了一点事件。我一直是个旁观者,这次也忍不住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感。

    一开始的时候,这个BLOG是他们应师父之要求所开设的,他们的师父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留下思想的痕迹,相互鼓励,互相促进。可是最近发生的事件,让我不由深深地感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事情,永远是个问题。明明大家都是很好的人,为什么交流起来还是经常会发生种种龃龉和不快?正应了那句话:“我需要远涉千山万水,才能走进你的心里。”我多么希望:每个人之间都能顺畅美好的交流,而不造成伤害和苦恼。

    无论如何,我的感慨和祝愿所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团体,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各种的争执和不快。

    印度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主张里,就有一条是废弃组织和团体,因为组织和团体会带来种种的弊端。妨碍个人的自由与灵性发展。虽然我不同意他对组织的扬弃,但是团体中容易产生的不良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人的我执,不会因为教义而减少,而是换上了另外一件外衣。另外一件更虚荣的外衣就是,我的证量更高,我的修行更好,我更加理解教法的真义,更有发言权。

    一个有共同敬爱上师的团体里,负面的东西也比比皆是。这是因为阳光之下,必有阴影。越是强烈的阳光,光与影的对比越是强烈。因为崇拜上师的智慧,而引发的攀比之心,因为喜欢与上师接近,所产生的“上师是我的”的占有之心,都是在最强烈的光明之下,所折射出的人心的黑暗。

    我们不能否定和排斥因为求智慧所带来的贪著之心,因为此贪著之心是求取解脱的必要凭借。但是以智慧之光勇敢地洞穿自己的真正面目,却是我们要做的。

    我们相同,所以交流;我们相爱,所以交流;我们希望认可,所以交流。可是,因为交流,我们发现彼此相异;因为交流,彼此仇恨;因为交流,内心受伤。

    这是一个终极的感伤话题:我们如何才能涉过那千山万水,走到对方的心里?

    首先,我问你:是否有意愿跋涉?你是否,有欣赏对方,了解对方的愿望?谦逊之心是最重要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木尚且怀藏智慧,何况是一个个向往善与真理的道友?接近真理是一种得到,更是一种对小我无知的发现。就像一个圆越大,它的圆周也越大,越发现外在的广阔,越尊重这个世界的神奇。承认自己的卑微,接受自己的无知,才能了解向他人学习的意义所在。

    第二,交流时,我们是有规矩可守的,既然推动无始无明的是身口意三业,那有关口业的戒律,在交流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明文规定的口业哪些?”“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和“不恶口”。

    不妄语:对待真理,我们只有真诚的态度方能契合。心口合一,内心才能端正平直。

    不恶口:我很遗憾地发现,有些资深的修行人,喜欢动辄来句粗话,这让我难以接受。即使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是儒家的“礼”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中国对君子的审美。为了口舌之快而出口成脏,会让无数人敬而远之,如此一个修行人的体统何在?广度有情的方便何在?如果你是小乘的教徒,戒律绝对不允许;你憧憬大乘的菩萨道,只能祈祷你内证非凡,最好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此恶业才不致成熟恶果。

    不两舌:网络上有句名言:“你不知道电脑终端那边坐着的是不是一只狗。”那么好吧,既然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可以随便地骂你,随便地挖苦,人心底所有的阴暗都在这里得到了发泄。我向来不觉得网络能够代表民众,这是因为,很多有教养有学识爱思考的人都是缄默者。而偏偏是那些平时说话没人重视,凡事不经大脑,只凭肾上腺素或者性腺驱动的人,才中意于网络这个无记名的场所鼓臊生事。我自己也做过匿名评论,我了解,那种不需要为自己的话负现实责任的情况确实容易释放内心的恶。记得听过这么一件事,陈鲁豫被人在网络上恶口,她很生气,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居然找到了那个人,打电话给他,那边一听,乐了:“呀,陈鲁豫呀,真是你呀,哈哈,我只是说着玩儿的。”在这里,我给“不两舌”的网络年代定义增加一个:匿名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又挖苦加恶口的,有两舌之嫌。总之一句话:有种你当面骂啊!明明是圈里的人,却做了“好事”不留名,让其它的人互相猜忌,自己还觉得自己是为人好,纯粹假惺惺。

    最后还有个“不绮语”。在这里回顾一下基础知识:《佛教大辞典》中的解释: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的言词,为十恶业之一。而不绮语为绮语之相反,为十善业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总之一句,说没意义的,不促进修行的话,浪费性命慧命的话,就是“绮语”。有人会愁眉苦脸了:这怎么做得到?场面应承,人情往来,怎么可能不说没用的。我是这样认为的:说话的时候,请检视你的动机。想一想,说话的时候,是否怀着对对方的善意?说话的时候,是否想要文过饰非?无论如何,这戒律无非是要求: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在关于口业的戒律中,另有一条格外醒目:不议论他人的过失。然而,我们经常需要在他人的过失中了解和学习如何明辩是非善恶。“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样,我们怎么做呢?

    首先,有一个表面的功夫:请在批判他人的时候,留意自己的语气。比如:“太不像话了!他今天又把杯子打碎了!麻烦死了!他就是个败家子儿!我就知道他没法信得过。”以及“他今天打碎了杯子,给我增加了一些麻烦。他有时候不太小心。”你看见这其中语气的差别了吗?同样是一件事发生了:他打碎了杯子。对他的评论中,一个主观激烈,一个客观冷静。前者以自己的排斥和厌恶的情绪贴标签,强化了我执和我见;后者显然对解决问题更有帮助,只是就事论事、陈述事实而已。

   其次,我们带着僵化的情绪去批评的时候,身体上也会带来紧张的反应,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也会对认识自己的态度有所帮助。

   再次,在谈论和批评他人的时候,还需要留意的是场合和对象,顾及带来的后果。否则,明明是好的出发点,也会造成尴尬的场面。

   最后,还要回归到“无我”的概念上来分解。其实,在批判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和恶人,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也要怀有无常的柔和的观念:即使今昔他的见识和修养都不及我,将来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怀着无穷的希望看待自己和他人,才能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语气恶毒、行为固执的把善的我和恶的他对立起来,怎么能谈得上慈悲的本怀呢?在当下体认无常带来的的无限可能,有助于帮助我们松驰那颗因为对自我的执著而紧绷的心。

   对于这世界的一朵花,我顶礼;对于一棵草,我顶礼;怀着对神奇未知的崇敬之心,我顶礼这世间的万物;怀着对世间众生所蕴藏的善的无限潜质和显现的热爱,我顶礼世间一切的众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