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会有听觉疲劳,但是却有兴趣疲劳

标签:
夏伊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马勒音乐会杂谈 |
分类: 有关音乐 |
夏伊对马勒多年的研究,加上格万特豪斯乐队的牛掰,成就了一场肯定算是上乘的音乐会。马勒第七全曲无论是首尾的爆棚,还是中间的夜曲,都不易让观众产生听觉疲劳,这正是德国乐团的厉害之处。所以如果是准备来过交响乐瘾的,那你一定算是来着了。但我听完整场场听下来,会感觉乐队过于以夏伊为中心了,或者说夏伊的影子无处不在,对乐队对曲目都抓得过于精细,而精细却又向来不是意大利人的长项。结果,虽然不会有听觉疲劳,但是却有兴趣疲劳。有趣的是,之前我对这场音乐会的兴趣,恰恰来源于唱片公司一些宣传片的片段,比如马8、马9,有时我甚至会有夏伊与马勒的作品融为一体的错觉。然而片段终究是片段。我花钱进音乐厅,是为了来感受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不是过来见证一个接一个音响效果上的奇迹。于是我开始想念巴多老师了,T_T。或许两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巴多老师对他棒下的乐队充分的信任,而夏伊则让他的乐手们充分信任他。确实,大悲大喜是马勒作品的一大主题,在这样的极端对立之下,有意地去渲染音响效果经常可以更容易找到听众的兴奋点,因此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喜闻乐见。但别忘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许是马勒更希望表现的东西。马勒的神经质更多地表现在他对人情世故,对社会压力的极端敏感,回归自然的马勒才是真正的他自己。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源于自然音响的灵感,也可以听到很多民歌的取材,所以我会觉得马勒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草根作曲家。在效果化的马勒处理之外,我们也可以听到一些室内乐化,更加流畅自然的处理方式,也更加耐听。无论作为作曲家,还是指挥家,马勒本身就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些感动我的、以及一些公认为经典的版本似乎也都出自于这一类的指挥家,比如伯恩斯坦,巴多老师,滕斯泰特,还包括西门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