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容器人”吗
(2011-09-29 22:21:21)
标签:
杂谈 |
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容器人”,对此,他的解释是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这样的一类人就是“容器人”。
中野收还指出,“容器人”并不是很享受孤独、乐于孤独,相反他们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现实中,“容器人”并不仅仅是存在于单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身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而是随着媒介技术的普及,尤其是电视机和网络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并过度的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在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的虚拟互动中,大多数的孩子逐渐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曾经听到过朋友说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童真”。的确,现实中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话语越来越成人化,人们甚至会怀疑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成年大人。也许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和我们这一代人不同,现在的孩子的童年没有玻璃球、泥巴,他们不玩沙包丢手绢,也不去捉迷藏,他们的童年只有电视机、电脑游戏,他们变得不喜欢于人交往,在这里他们失去了童真,也失去了童年。
不仅是这些小孩这样,现在大学里的大学生同样在逐渐的变成一个个“容器人”,每到下课,他们不是积极地投身于各种集体活动中,而是迅速地返回宿舍,按下电源开关,打开电脑上网,每天都在机械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他们甚至会为了上网不去餐厅吃饭,一学期不去上几节课,始终与电脑相伴。上网的时间多了,他们也就没有时间与他人面对面的进行交往,彼此之间也就会变得陌生,我曾去过一个宿舍,竟然看到同一个宿舍里的两个人背对背的在网上聊QQ,他们已经懒得动嘴说话。
走在校园里的路上,很多时候我都在怀疑自己上的究竟是不是大学,从身边过去的每一个人都一脸漠然且又脚步匆匆,一点也像想象中的大学,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柔和的日光下大家坐在一起畅谈生活理想。现在,不说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是一个班里的同学之间,感觉也缺少某种感情层面上的交流,同学见面只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三言两语的寒暄,寒暄过后剩下的就是尴尬,还不如面对陌生人自在。
每个人都习惯躲在自己容器里,以此来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在人们面前,他们把真实的自己严实地封闭在容器里,对所有事物都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样子。当夜幕降临,整个世界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开始释放内心深处的那种孤独带来的悲伤。在博客中,在微博上,又或者是QQ心情上,他们诉说着自己的不幸,生活的不公以及他们的不理解,总之只要是与文字相关的地方,你就会发现真的就像郭敬明的写过的一本书那样,悲伤在这里逆流成河。
朋友,请不要再让悲伤泛滥,只要你勇敢地打破束缚自己内心的容器,走出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阳光竟是如此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