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万卷楼导演袁刚的博文

长着瓜子脸、双眼皮的郭柏鹭,笑起来嘴边有个甜甜的酒窝,特别惹人喜爱。我最喜欢她的微笑。
剧中,她是郭先生和师娘女儿;是万卷楼里最美丽、最聪慧、最活泼的孩子;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母亲的贴心棉袄;是万卷楼里最懂得察言观色的“小大人”。
拍摄《万卷楼》前,郭柏鹭参加过很多电视剧、广告、舞台演出,是个富有经验的“老”演员。后来,郭柏鹭去了日本,一待就是好几年。她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一所陌生的学校、一群陌生的同学、一个陌生语言环境中,学会了如何去适应。在家里,她每天要早起为妈妈和刚出生的弟弟准备早餐。在学校里,她是个管着一群日本小学生“中国的班干部”。
在挑选芊芊这个角色时,我看了很多适龄的孩子,有的虽有表演经验,受过老师的“专业训练”,但举手投足中却有了大人的味道,不都尽如人意。
那时郭柏鹭在日本,我们无法见面,只能在网上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她表演方面的潜质。郭柏鹭给我表演、朗诵、唱歌、舞蹈;介绍她日本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讲起她生活的种种趣闻。
对她表演是否松弛的担心没有了,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长期在日本生活,郭柏鹭说话有些“日本”味儿,中国话中的咬字和语调习惯有了些改变,我开始犹豫了。因为《万卷楼》中孩子的表演比重很大,对台词的要求高,讲得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文白夹杂的台词,又是现场录音,就更让人放心不下。
经过反复考量,海林和我决定请她回国。给她造型和试妆后,更确信她就是“芊芊”。拍第一场戏时,她还有些拘谨,两三场戏后,她就自如了。拍摄空隙,看见她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我放心了。
郭柏鹭第一天的拍摄结束时,当我关了监视器要起身时,她走到我身边,说了声:“导演,您辛苦了!”这时我一愣,心里暖洋洋的。《万卷楼》写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礼”传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这一刻,郭柏鹭把“礼”又带回来了。
为了重新掌握普通话,郭柏鹭常拿着台词反复读。三天、五天后,她不断地给我们惊喜。她的咬字准确了、语调清晰了、音色动听了,在郭先生和师娘的耐心辅导下,她知道了逻辑重音、语言的转折关系。最后,连喜剧包袱也学会了,这让剧组成员更加欣慰。
郭柏鹭爸爸对我说;他因工作需要,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年,但他一直没入籍,他希望郭柏鹭能明确的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就更应该了解祖国文化历史,要看到中国辉煌的过去,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一个民族要进步,希望是在孩子身上。他看过剧本后,毫不犹豫的带着她从日本来了。
鹭鹭爸爸带回了她的微笑,她的微笑跨越了时空,带我们回到几百年前,仿佛我们一起在读《三字经》,看《万卷楼》里孩子们开心地玩耍、尽情地欢笑。
袁
刚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