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地理新视角》序

(2009-11-12 15:06:19)
标签:

季刊

开篇

杂谈

分类: 2009年第三期

文/刘定一

 

【本刊编者按】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成长文库》第一期第一辑八本著作已于今年8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令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的是,第一辑八本著作中有两本出自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两位重点培养学员之手。一本是虹口区三中心小学王莉韵老师的《我和导师毛蓓蕾——一年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王老师于今年还获得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另一本是民立中学姚伟国老师的《生活地理新视角》,本文是基地主持人为此书所写的序。

充满创新精神的上海虽然见惯了打破常规的事,数学教师给地理著作写序,也需要一个理由。

2006年,上海市普教系统设立了23个名师培养基地,多数是学科基地。可是市教委还特别指定了一个“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乍一看去像是培养什么跨学科名师的,其实不然,它是个超学科平台,为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的高端教师提供通识教育,以加速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

这个理念不是一下子能让大家认同的,大多数名师后备人选还是报名参加本学科的基地,只是第一期名师工程中,地理、政治等学科还没有本学科基地,地理学科本身又有相当浓厚的跨学科色彩,不少优秀的地理教师就报到跨学科基地来了,姚伟国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在来自众多学科的22位编内外学员中,姚老师表现突出。他有丰富的阅历,当过区教研员,当过副校长,调到民立中学后,无论是肩负该校的“三加地理”高考复习的重任,还是创建很有特色的地理实验室,都是成绩斐然。

姚老师一贯拒绝平庸,积极进取。有资格申报双名工程教育科研课题的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的多达一千二百余人,群雄逐鹿,而姚老师脱颖而出,首批获准立项。接着,全市又有七十余人摩拳擦掌,申请著书立说,首批获得《双名工程文库》列选殊荣的,全市只有19位,而其中姚老师的样稿又特别得到评委与出版社的青睐,于是才有了读者您手头的这本书。

 

刚一翻阅本书的初稿,思绪不禁跨越学科领域,也跨越时代国界,想起六十多年前的两首诗。

德国诗哲荷尔德林(1770-1843)的抒情诗《在柔媚的湛蓝中》里有一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为被海德格尔引用而在思想界十分著名。我想人之所以能诗意地栖居,首先应当以感恩的心情向我们的地球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地球轨道离开太阳不近不远,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生命也不会被烧死或冻死。地球不大不小,足以留住生命需要的水和大气层,也不让我们步履艰难。地球的磁场和臭氧层,防止了紫外线和宇宙射线对生命的杀伤……

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活中地理自始至终都是生存的地理,它在人生中无所不在。

姚老师认同歌德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因此他不打算学究气地搬弄地理学的体系,而是告诉读者,尽管人们很少牵记地理学,却须臾离不开地理学,正像人对空气视若无睹,却须臾离不开它一样。

天文与地理,在哲人的人生中更有深邃的意义。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我们所引的上段文字乃是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

再看诗人。1941年何其芳蛰伏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而他的想像力露宿于星光下,驰骋于极地和赤道,飞越蓝天、高山和海洋: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科学的图腾,常常是一位戴眼镜的科学家手托原子模型,或是一位白大褂正在摆弄显微镜。微观世界太小了,需要把它放大再放大,让我们能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节。显微镜象征着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精细再精细,深入再深入。

太小看不见,太大则难窥全豹。就以地球来说吧,人类熙来攘往,冲冲杀杀,都只是在地球表面蠕动。孟子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实在泰山顶上极目远望,尽收眼底的也不到600平方千米,而地球的表面积则是5亿平方千米。

华夏民族的祖先,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玄之又玄,对宇宙的认识,始终没有脱离浪漫的想像,与古希腊人大异其趣。“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就是道家对宇宙的统摄;直到近代,中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而比孟子大12岁的亚里士多德已经通过科学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地球。这表明以科学为认识工具,宏大复杂的东西就能非虚幻地整体进入人脑。

在以显微镜为象征的微观视野里,世界日益变得支离破碎。物极必反,终于在半世纪以前,科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或信息革命。控制论奠基者诺伯特·维纳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动力机械是人臂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计算机则是人脑的延伸。

计算机只是人脑延伸的“硬件”,人脑延伸还需要“软件”,有一项可以用macroscope来命名,它与显微镜的英文词microscope只差第二个字母,姑且译为“摄宏镜”,不过它不是一架真实的仪器,而是一种观察与理解复杂事物的方法与原理。

摄宏镜可以有无数种变像,详细的说明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里只介绍其中最原始的一种——相似系数 k 远小于1的相似变换:

我们取 k = 10-7,即把宇宙缩小一千万倍,太阳就是一个直径为139米的大火球,如果把“鸟巢”比成一个蛋,太阳就像蛋黄那般大小,用它的光和热温暖着15千米外的地球。15千米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到虹桥机场的距离!比地球略小的金星离太阳10.8千米,够远了吧,金星却被太阳烤焦,表面温度高达480℃!

地球的大小如同卓别林电影《大独裁者》办公室里的那个大地球仪。就制造工艺来说,地球比地球仪更光滑。想想吧,半径长达637毫米的地球,地面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凸出海平面还不到0.9毫米。

地球仪表面拥挤着60亿人口,现代人乘飞机旅行,也不过离地1毫米而已,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是某一个身高不到0.2微米的阿姆斯特朗带头坐了个比蚊子要小十万倍的飞船踏上38.4米远的月亮表面再飞回来,这个月亮的直径大约是篮球的一倍半。人类往地下挖掘,竭尽全力只不过在地球仪上的漆皮上刺了一个一、二毫米深的小针眼。

战国时魏国杂家尸佼首先使用“宇宙”这个词,并且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尸子》卷下)。原来“宇”是广袤无垠的空间,“宙”是绵延无尽的时间。

要认识地球的历史,统摄数以亿年计的时间流,也要使用“摄宏镜”。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已有46亿年的时间,要认识人在地球历史上所占的份额,可以用钟面作为摄宏镜:假设地球诞生于零点,21世纪算是12点,那么鱼类大约出现在10:39,恐龙大约出现在11:20,人类则出现于11点59分54秒。

人类大约什么时候灭绝?最耸人听闻的是被尊称为“当代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预言。他在“911”恐怖事件之后说:“地球人这样闹下去,如果不搬出地球的话,就活不过3000年了。”把这个结论放到钟面摄宏镜中,就是再过不到1毫秒,人类就灭绝了……

本段所写的与《生活地理新视角》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表明本书的立意给一位跨学科工作者以新的启发,使他进一步钻研摄宏镜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生活地理新视角》是一个生命,一个机体。

它是“无中生有”的,没有各种因素的配合,姚老师未必发愿写这样一本书,那么中学生乃至一般知识人士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到类似著作的出现。

这个机体是不断成长的,因为地理学在发展,生活本身在发展;因为生活不但包含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还包含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因为它的创造者姚老师本身的知识底蕴在不断积淀,作者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

姚老师说,他会在今后十年、二十年里不断哺育这个成长中的小生命,使它适应时代的变化。笔者相信,在小生命成长的同时,它的哺育者也日臻成熟。笔者相信,读者也会很好地爱护它,让我们大家给以诚挚的祝福!

 

     (原载姚伟国著《生活地理新视角》,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谦让的好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