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
我从前以《宋书》之《王昙首传》这段文字吐槽过刘裕和谢晦的关系。“此君”其实指的是王昙首与王球。刘谢是一伙的。严肃地说,当时就有些人认为谢家后出门户,荀伯子先生他外家祖宗(。)老瞒上身地说过“天下膏粱,唯使君(王弘)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数也。”【当然王弘好像就没接他这话茬……】不严肃地说,……好基友闪瞎眼。(喂!)
这次要槽的则是王谢之间的对手戏。
王昙首台词出处《孟子·万章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当然他这里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刘裕跟伯夷要有关系,刘字倒着写。
当时《孟子》算是子部的书。
相比较而言似乎又在替刘裕挡枪的谢晦就实诚一点。
不过,谢晦特点在于引的书比较狠。
谢晦台词出自《论语·宪问》: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再基础(。)它也是经部的……
事遂令人有两家都在爬学派墙之感。虽然整个对话就没爬出儒门。
宣明你儒门表率做得不错。【等等好像错频了……
以及估摸着刘老板是不可能听出来这俩互相恭维的背后孔孟还交了个手。
不过反正也没影响表层交流?以及说不定宣明是听着前头某位引了儒家的东西就接儒家,要是前头引着别一家的宣明还能顺口就搭吗?这个仿佛确实可以脑洞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