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刘义隆镇西府内部暗流复盘(2)张邵沈林子意义
(2014-12-08 15:54:04)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汉魏六朝相关 |
重新看一下义隆持节都督的范围:
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
如前所引,刘义隆的持节都督权限为最高的“使持节”。
《宋书》卷三十九《百官志上》:
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以《宋书》卷四十三《徐羡之传》所引永初元年封功臣诏,则其时:
使持节、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河北诸军事、后将军、雍州刺史关中侯赵伦之
使持节、南蛮校尉佷山子到彦之
这两位恰在义隆的节度之下。
此外,所封功臣尚有两位,与刘义隆西中郎将府相关:
西中郎司马南郡(相)宜阳侯张邵
参西中郎将军事、建威将军、河东太守资中侯沈林子
注意这两位。后一位其实没讲清楚是哪一曹的参军,所以有必要以列传补一下。同书卷一百《自序》:
乃以林子为西郎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太祖进号镇西,随府转,加建威将军、河东太守。
《南史》卷五十七《沈林子传》:
乃以林子为西中郎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文帝进号镇西,随府转,加建威将军、河东太守。
苍天怜见,这回关键数据没被删。
有必要说明一下何为中兵参军。刘裕时期,中兵和直兵是同一曹,换言之军府直属主力精锐,理论上要保证军府控制范围内所有州郡都一起造反了还要镇得住。所以中兵参军实际上是拿住军府最重要一部分兵权的。
在这方面,有点近似禁卫武官中的领军将军。
举两个例子。1.
(中兵还没跟直兵完全合并的时候)刘裕京口起兵掀翻桓家势力那一场,他本人是桓修的中兵参军;2.
长安事变中,能发兵杀掉军府武职首席安西司马王镇恶的沈田子,位置就是“安西中兵参军”。
但军府武职首僚毕竟是司马。《宋书》卷三十九《百官志上》:
长史、从事中郎主吏,司马主将,主簿、祭酒、舍人主阁内事,参军、掾、属、令史主诸曹事。
我们看张邵。无论是《宋书》中乱入的那个来源不太明的列传,还是《南史》列传,他基本没有实战经验,但是行政风格非常稳健,不同于王镇恶,是一个文职出身的司马。
《宋书》卷六十三《王华传》:
太祖未亲政,政事悉委司马张邵。
一文一武,我们可以看出刘裕在配置上的周全。此外在荆州范围内,南蛮校尉到彦之也值得注意。主要原因是到彦之这人在战胜率方面有个特点,有的战友是谁都敢赢,他有些时候谁都敢输——虽然号称爵位是军功所封,但看他《南史》本传(《宋书》的散佚了找不到对不起,我也十分好奇隐侯本尊是怎么吐槽他的),不是追不上大部队就是打不过辎重队,大仗稳定性不算很好,目测单单檀道济给他带衰都不止一次。然而“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恐怕也是行政比实战高出去一截的人物。这位自义熙十一年就一直佐守江陵的将官,应该算是西中郎将府中,刘裕大府所派、刘义隆冠军府旧部之外,第三类僚佐。
从义熙十四年建府,这个团队一直运转良好。军政大权都控制在刘裕大府委派的两位心腹手里,而庶务则有刘义隆旧部和其他人分担。晋宋禅代之后,刘义隆封宜都王,进镇西将军,其军府正式可称镇西府。但恰恰在这个时候,由于先前提到的沈林子“无冕之侯”那个事件,刘裕团队内部的旧伤又率先发作了。
《宋书》卷一百《自序》:
寻召暂下,以中兵局事副录事参军王华。
此事处理其实可以看出匆促,不然理应待中央选出接替者再行交接。匆忙离去的背影,或许折射出将军对皇帝是否生气的忧虑,又或者是旧伤复发确实刺激了某种类似生无可恋的负面情绪。虎符移交于沈林子只是照章办事,但兵权这样硬通货般的存在,终于点燃王华自我压抑许久的野心,也让他具有了挑战张邵的实力。
-END-
后一篇:洛阳伽蓝记·卷二··孝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