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观鱼,如果边上不是惠施
(2011-07-02 15:48:2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先秦诸子相关 |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过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庄子和孟子见面,他们两位会不会掐起来?
真相是,我们没有看到庄老师和孟老师掐起来,倒是看到庄老师和荀老师掐起来了。
庄子是纵横捭阖,重言寓言满天飞,铺张扬厉气场很强,但,内七篇到最后,还是应帝王。
所以忽然想起荀门的一些东西。荀派追求的,是外立礼义,内修圣哲。概而言之,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四字,却是在《庄子·杂篇·天下》中首先出现。
而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我一直觉得荀老师很犀利。尤其是,他那七个字,后来成为对庄学的定评。到魏晋时,玄学兴起,结果郭象也说过类似的话。或许,对庄子研究到一定程度,都会有同感。
弱弱吐槽一句:荀老师你到底是做了多久准备,才不动声色放一句出来挖人家的疤哟……==
只是,这两派到底是一种怎样冤孽纠结的关系。
嵇阮以庄学为武器,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是什么?礼。谁最崇礼?荀老师。
庄学复兴,竹林七贤直接的矛头,对准两汉四百年经营的齐学后辈。
齐学的祖师是谁?荀况。荀卿,荀子,荀老师。
荀家读书邪门到几乎叛出家门的荀粲,也只崇老而不崇庄。
这是灵魂最深处无法回避的双峰并峙二水分流。
哪怕真的不能完全把握内中的机理,也只能在他们两位静默相对的宗师面前,深深被震撼到失语的程度。
《非十二子》很微妙地,绕开了庄周。
《天下》措辞温和,对儒门未作一字践踏。
这两派多的是眼高于顶的人物,写起文章互相吐槽不打草稿,却在最后作总结时,互相欠一欠身,微笑。
读书会上,一友问师尊:陶渊明到底是儒是道?师说:儒道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听到这句话时,一贯以当年稷下弟子自我期许的某人,忽然心里那一股暖流,不知道就从什么地方涌出来。四面八方,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