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2.自卑心理。自卑是毕业生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的择业心理。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在择业中,自卑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降格选择单位,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
3.盲目攀比。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表现出功利和攀比心理,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不高”。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你进中专,我就要进高校;你去大中城市,我就要进经济特区。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难免失足。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抱怨某人不如我,反而进了大城市、大单位,影响工作情绪,实不足取。
案例:
小顾是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开始联系工作时,有两家公司可以选择,一家是当地有名的房地产公司,试用期工资1000元,转正后可达1500元;另一家是软件开发公司,名气不大,公司设在远郊,交通不很方便,试用期工资800元,转正后可达1000元,如果软件设计被采纳,可以提成和获得奖金。小顾本想去软件开发公司,认为这在专业上有很大挑战,但觉得自己老乡同学找到的工作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而且单位的名声也比较大,自己去了这样一个小公司,人家会认为自己没本事,于是进了房地产公司。进公司后才发现岗位的主要任务是打字、数据输入,这样的任务,一般中专生就可以胜任,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和程序设计等技能都没有使用的机会。
点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事业发展道路,切莫因面子、薪酬、名气等次要因素放弃正确的选择,否则只能独自品尝“后悔的滋味”。
4.从众心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择业时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盲目寻求热门职业。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使毕业生在择业阶段精神负担过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安;学习上得过且过,疲于应付;生活上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有些学生遇到挫折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情紧张。
2.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这种急躁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
3.挫折心理。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的怀才不遇的感觉。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中留下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出门靠朋友”的陈旧观念。市场经济大潮下,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在大学毕业生当中确实很普遍。依赖心理,实质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只相信“关系”、“面子”,只相信别人。要克服依赖思想,关键就是要加强自我意识。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自我是自主的、有力量的实体,自我决定个性的“命运”,参与决定个性行为的方向。自我不仅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而且是个人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以致于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未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羞怯心理也多见于一些女生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
3.偏执心理。
(1)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心理阴影。
(2)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
(3)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从事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4.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需要不能满足或有较强的挫折感,加之平日品性修养不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等问题行为。
总之,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你将会遇到许许多多未曾经历过的情景,未曾相识的人,未曾接触过的问题,这众多的“未知”会使你感到不安、惶恐和焦虑。如果没有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则一定会在这些突如其来的陌生情况面前感到窘迫,不能充分,从容地表现自己择业的愿望及敬业的实力,你可能会非常遗憾地失去渴望已久的机会。
求职过程中发挥个人的独立性固然重要,也需要谋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拜访老师、专业人士,听取老校友以及朋友对自己求职的建议,为自己求职正确定位。其中要充分重视职业指导教师的建议,必要时,也可以接受专业职业指导师的咨询。当求职中出现不良心理时,尤其应求助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或亲朋好友,听取他们的规劝,排除不良心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