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生活摄影:
国子监街游走
说起国子监街无人不晓,它东头起自雍和宫大街,西头到了安定门内大街。国子监街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朝时称作“国子监孔庙”,到了清朝叫成贤街,民国年间改称国子监,这一叫就到了1965年才改了嘴称作国子监街至今,当然了文革时也给起了个“曾用名”咱就不提了。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牌楼匾额为“成贤街”,国子监两侧各一座,牌楼匾额为“国子监”。四座牌楼建于明代,民国时曾重修将原木柱换成了水泥柱至今。这西牌楼去年二月的一个凌晨被一工程施工车辆刮坏,“国子监”三字的牌匾倾斜得摇摇欲坠,部分木框裂开,横梁受重创,断裂成八字形,所幸没趴了架,虽说如今修复如初,可看着这胡同里每天车来车往的真悬呐。
这国子监街东头有个3号院,值得您去看看,这是一家私人馆藏博物馆,门口挂着个牌子北京松堂博物馆,前两年由打琉璃厂自家老宅搬到这的。您要是周六周日去,说不定会赶上李松堂馆长亲自给你讲解一番,自然收获会不小啊。对了您知道这家私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吗?没错,就是元朝宰相府遗留下来的“武士饮兽图”门墩,被收藏界称之为中国门墩之王。您要是就在前院听听看看人家说了不收费,可您要是再往后院去看镇馆之宝和那些个馆藏,您多少得出个二三十元钱,不过听着就值,抽空我还真打算仔细去瞅瞅,近距离地看看那些个宝贝。

国子监西牌楼,瞅着这匾额就令人起了敬了。
遮天蔽日的老槐树几百年来为这国子监牌楼遮风挡雨,一同见证这老胡同的历史变迁。(东牌楼)

孔圣人庙门前车来车往的,这光景圣人恐怕想都没想过啊。


国子监街3号院---松堂博物馆,您要是有空进去看看、听听,包您不后悔。

今个是星期六,博物馆院里有人不少。
门洞墙上精美的石刻,这可都是老年间的艺术品。
这就是本家,博物馆的馆长李松堂先生,瞧,今个人家可是亲自给咱讲解呢。
令人尊重的李先生,穷自己毕生积蓄致力民间收藏和临终关怀。
雍正元年间的汉白玉石刻“探花及第”。

还是人家老外明白,先看这书上是怎么介绍的,让后自己个再细细参观品味。

庭院深深有福气。

细细一想,住在灰砖灰瓦胡同里的老百姓与红墙琉璃瓦的孔圣人也就隔了两米的距离。

胡同里干活的小伙一如往常光着膀子,人家可不管这是成贤街。
国子监街这老胡同就没闲着过,这不,又是一座新宅子建成了。
您走出这成贤街东牌楼,过了马路就可以去雍和宫了。
要是您出成贤街西牌楼过去就是安定门内大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