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南方周末驻京记者南香红连续写了几篇关于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文章,其中那篇引起许多住在南池子以及北京胡同里的人们共鸣的《南池子之劫》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除去欣赏文章外,最吸引我的还是南香红笔下的那位喜欢胡同、喜欢四合院、喜欢咱老北京的法国画家:
“乔得龙,在北京生活了六年,也画了6年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画一幅幅地卖出去,换来生活的需要。他很后悔把它们卖了,很多画中的四合院现在已经都不在了,画是对它们最后的记忆了”。
“叼着一个大烟斗,背着大画夹,他在胡同里抢光线最好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居民们给他送来水、啤酒、饺子,还给他拿来遮阳的帽子,这么慷慨的人,应该是生活幸福的而不是心理阴暗的人,这样的人只有北京的胡同里有”。
“我在普渡寺后街18号画画的时候,这个院里的女人哭了,我的眼泪也差点掉下来。这个小院子里铺着又古老又漂亮的花砖,老式的木花格窗子,院子里有葡萄、花、黄瓜结了出来,这里有感情有生活还有回忆,可这些很快就要消失了”。

“在南池子18号,他注意到这所老房子的每一片瓦当都是不一样的,门檐上的福字瓦的边上的装饰纹也没有一块是重复的,他感叹,中国人即使在一件很实用的东西上也体现着美”。
“乔得龙说,他要在他的画中画出北京老百姓门上挂着的两个字———“平安”,因为这就是北京的性格”。
这就是一个喜欢老北京的外国人眼中的胡同;一个着迷京味文化的法国画家眼中的四合院和他所认识的老百姓。
喜欢南池子,喜欢这的胡同和四合院,因为这儿有我曾经住过的家。
(2009年9月6日)
这是一组我新近拍摄的南池子大街、胡同的照片

“南池子”三个大字阴刻在一座三孔式券门建筑,券门与皇城外围红墙
相连,这道红墙划分了老北京的内城与皇城。
一进券门就是菖蒲河,券门两侧的东西厢房被拆除也就是没几年的事。
南河沿大街南口皇城墙的街门楼,是民国年间才拆出的通道,此处也是皇
城墙东侧南墙与东墙的拐角处。
南池子南口的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宬"的
意思是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又称表章库。图片所示是家属宿舍部分。

位于普度寺前巷。元太乙神坛和明南城洪庆宫遗址,清顺治初年改建为
睿亲王多尔衮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又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
四十年(1775年)重修,次年改名普度寺。曾经的南池子小学。这是2002
年改造后的大殿。

位于南湾子胡同的老房管局,是皇史宬的后身。

还是跟着这位卖笤帚、墩布的小贩走进胡同吧








清晨的南池子大街
(图片整理编辑小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