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每天都在看见,
看见似乎司空见惯。
但其实,真切的“看见”竟是如此意义非凡。
可以肯定的是,人从来就不甘于只是生理意义上地“看见”现实!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诉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被困在一个洞中,他们只能看见万物投射到洞里的影子,天长日久,人们理所当然认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有一天,有个人意外获得解脱,冲出了这个山洞,他蓦然真切看见了阳光下万事万物的真实面目。这个颇有兄弟情怀的人跑回了洞里,把外界的一切讲给洞里的兄弟听,但大家都认为他疯了。有一个更悲剧的版本是洞里的人七手八脚把这个人揍到死。
柏拉图洞穴隐喻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我们眼前所见,看见真相需要的可绝不是好视力。这是柏拉图思考方式的精髓之一,后来二十世纪的大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西方二千多年的哲学史,不过都是对柏拉图的思想注脚。
当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知道,全新视野的“看见”,需要有先驱,更需要有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相信大家自小都很熟悉《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童话故事里的许多“看见”简直匪夷所思。
有的看见是在挑战我们的日常视觉习惯,比如爱丽丝喝了水或吃了饼干身体就可以瞬间变大变小。
还有些看见则让人感觉很荒谬。比如,爱丽丝看见一只微笑的猫蹲在树上,过了一会,猫不见了,只看见微笑还留在那里。
这样的“看见”难以想象,却是人存在的境遇,富有哲理,意味深长。
这部看起来很荒谬的作品其实相当成功。自十九世纪中期诞生以来,到目前这本书至少被翻译为125种语言,到20世纪中期重版了300多次,还被搬上了荧屏,成为老少咸宜的奇幻作品。
在《桃花源记》,一个渔夫走入了世外桃源,看见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渔夫看见的仍然是现实,即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只不过这个现实,来源于遥远的过去。这个世界里的人,来源于“避秦时乱”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被选入了今天的中学课本,恐怕它也是在人们告别学校之后,还记忆留恋为数不多的篇章之一。中国人更喜欢看见一个源于现实,美于现实的世界,这是《桃花源记》备受亲睐的原因。
比如1986年,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首次公映,这个用现代话剧大胆演绎的《桃花源记》,直到今天仍然获得热捧,演一场红一场。
生理意义上“看见”的改变也同样意义非凡。
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有位荷兰人列文虎克就对看见“小东西”充满好奇。他一生磨制了很多镜片,不断追寻看见更加“渺小”的世界。他制作的一架透镜,放大率竟然达到270倍,这下子他看见了微生物,看见了人血肉之躯中更多的秘密。
今天先进的电子显微镜高达数百万倍,这帮我们揭示了更多微观世界的秘密。“看见渺小”直接的意义是我们发现和理解了微生物世界,从而在医学上不断突破,挽救和延长了很多生命。
这一次看见,直接改善了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
十七世纪时,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可以达到40倍。伽利略用它来观察日夜星辰,取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发现。
不过,接下来的悲剧我们都知道了,伽利略看见诸多事实,得出的结论挑战了日心说,他为此而备受宗教裁判所的折磨。
但事实就是事实,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人能阻挡住人类看见宏大遥远的脚步。今天,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正在中国贵州平塘县筹建,据称,它将帮助我们看见宇宙的边缘,甚至可以寻找到第一代诞生的天体。这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我们看见了真相、看见了梦境、看见了历史、看见了渺小、看见了宏大……
每一次真切的看见,都需要一种气魄和视野,
现在,我们要看见未来!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快速地呈现无数多的可能性,未来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因为互联网,我们的未来,不再是我们父辈的重复;未来的明天,也不会是对昨天的重复;任何两个人的未来,也不会简单的雷同……
我们关心互联网,是因为我们关心未来。我们关心未来,是因为我们关心自己。这一次,看见未来,我们需要借助的是互联网历史缔造者的气魄和视野。
现在,和余晨一起,看见未来!
《看见未来》,精辟诠释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吴晓波先生倾情推荐,2015年震撼上市。
关心自己的未来,现在就参与众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