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2013-04-01 13:09: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优秀教案 |
《寓言二则》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言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却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存在。因此本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2.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3.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4.积累文言文寓言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能力。
2.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激起阅读古文的热情。
4.教学重、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感悟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布置好预习作业
A.借助资料和文旁注释尝试着读通原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读不懂读不通的句子做出标注。
B.读懂课文意思,说说自己从两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C.搜集资料了解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寓言故事我想我们大家都不陌生,谁来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生答) 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短小精悍,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则寓言,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你发现这两则寓言与我们以往读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不同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关于文言文,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它与我们上学期一起学习的古白话文《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有什么不同?(文言文是古代学者所学的文章。文字精炼,意义深刻,表达深远。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古白话文主要侧重于口头语,文言文则是书面语。但他们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回忆我们在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时的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谁先来说说?
二、小组学习,读通课文。 出示预习: A.借助资料和文旁注释尝试着读通原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读不懂读不通的句子做出标注。 B.读懂课文意思,说说自己从两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C.搜集资料了解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
学习文言文,第一步仍然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读通课文,这是我们理解寓言的前提。 1.小组交流,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先把预习两则寓言故事时遇到的读不准的字音以及断不准的句子,在小组里尽力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负责记录下来大家一起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高。 2.小组长汇报,集体交流。 小组长汇报小组没有解决的读音、断句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你们是怎么确定的?根据意思来确定字的读音、断句,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一种方法。大家还有哪些疑问?(提出之后继续解决) 3.检查朗读。 同学们,这些句子你们会读了吗?(投影出示文中句子)由每组的2号同学负责,先在小组中轮读。再指名每组3号同学轮读句子,师相机纠正错误,指导断句。 如:①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⑤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教师配乐范读其中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认真听,注意断句,边听边在书上作出标注。 5.自己尝试把两则寓言完整的读一读。可以选择喜欢的方式。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借助注释和资料逐句的来看看这两则寓言都写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过程: 4号同学做小组长负责交流活动,争取让每位同学都能用自己的话逐句说出它意思。 2.小组学习之后汇报问题,集体交流解决。 过程:哪个小组没有问题了,小组同学合作,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寓言故事的意思,其余的同学认真听,看大家的问题在他们的解释中能不能得到解决。 (小组逐句说意思,大家开始做笔记,教师顺势肯定好的学习习惯。) 3.小组中每个同学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寓言的意思。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指名分别说说两则寓言的意思。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文。试着背诵。 四、小结激趣。
第二课时 一、读文导入。 同学们,谁来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寓言给大家读一读? 二、感悟道理,向生活拓展。 中心话题:认真读两则寓言故事,仔细想一想,宋人与楚人的可笑之处在哪?你从哪儿读到的?从他们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 1.学生结合中心话题自学感悟。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揠苗助长》预设点:宋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此环节可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如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小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想象情境,再读文本。 《刻舟求剑》预设点:楚人可笑在哪里?他为什么求不到剑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些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简单,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三、古文拓展。 1.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拓展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音井,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四、作业 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多读一读,把学习感受记录在小本本上。 |
从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领悟到寓言故事的特点。
让学生区分清楚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从学习古白话文的方法入手,学习文言文。也是在告诉学生,学习都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明确具体,便于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组直接交流问题,意在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扎实预习的好习惯。
强化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确定读音、断句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是学习古文时候的非常好的方法。
集体解决问题之后抓文章中重点易错的地方反复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句子。
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教师引导生生对话,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师生对话,追求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境界。在问题集中的情况下,教师用“找没有问题的一组来说,别人听,看能不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寓言故事的大意,为从中感悟道理做好铺垫。
读文导入,教师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顺其自然导入新课。
此中心话题意在让学生咬文嚼字,抓住文本,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感悟道理,并向生活延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后,再给一个类似文本拓展阅读,从而内化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