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鹊窝村民“下南湖”的故事

(2025-08-31 04:17:18)
标签:

费县地名

喜鹊窝

下南湖

洪泽湖

分类: 费邑杂考

 

喜鹊窝村民下南湖的故事

 

喜鹊窝村位于许家崖水库北侧,原属许家崖乡,今属费城街道。2004年12月,喜鹊窝与杨树沟村、豹山头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称作朝阳村民委员会

1982年《费县地名志》记载:喜鹊窝:位于许家崖西4.2公里,是喜鹊窝大队驻地,460人,395亩耕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此地树上喜鹊窝较多,故名喜鹊窝。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要问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喜鹊窝。意思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上有喜鹊窝,那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老家。而在洪泽湖岸边的江苏省泗洪县,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要问老家在哪里,山东费县喜鹊窝。

当代徐霞客之称的著名作家、旅行家李存修,写过一篇题为《下南湖》的文章,其中写道:在一个饭局,我问一位讲普通话的年轻的杂志主编是哪里人,他客气地回答说是来自洪泽湖西边的泗洪县。我接着问是泗洪县的什么地方,老家在哪里?他似乎有些奇怪地笑了笑说:要问老家在哪里,山东费县喜鹊窝。为了解开大家的这个谜,他说老家是山东临沂市费县城西的喜鹊窝村,先辈从那里移民到了泗洪县的临淮镇,镇上有很多山东人的后裔。那里的人把移民到东北去的称为闯关东,把迁移到洪泽湖四周的乡亲叫下南湖

据考察,山东人下南湖,最初是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人们为了躲避土匪,举家南迁,在洪泽湖边落籍定居。主要聚居区在安徽省的来安县、泗县、五河县、明光市,江苏省的泗洪县、盱眙县。都在洪泽湖的西南边。这里土地肥沃,可以收获充足的粮食。他们生活得比较安稳,又吸引了更多的山东人陆续投奔他们而来。据统计,自1927年以来,山东省到安徽省的移民及后裔,多达百万之众,仅滁州市来安县,就有十万多人,占来安县总人口的20%。

当时的移民迁徙路线,分为水路和旱路。水路,是沿着沂河坐船南下。沂河冬春季节水位较低,进入夏季之后,水位抬高,可以行船。清代咸丰年间沂水知县吴树声在《沂水桑麻话》一书中说:沂河入夏,水势平槽,数百石粮船可直入运河。临沂人下南湖,一般是走水路,经过郯城、新沂、宿迁、泗洪、盱眙,到达来安县。

在安徽省来安县,随处可见山东人。来安县城北郊有个长山村,全村共有两千人,几乎全部来自临沂的费县和平邑县,被称为山东村。村里的人们,至今说话都是费县口音,至今仍然保持着吃煎饼的生活习惯。

费县人下南湖,一般都是走旱路,经过兰陵县、邳州市、睢宁县、泗县、五河县、明光市,最后到达来安县。据统计,费县先后有十万移民下南湖。来安县杨郢乡高郢村内的山东移民,大部分来自费县,有的来自新庄镇东风厚村,有的来自许家崖乡大湾村,有的来自许家崖乡红山头村。

在费县喜鹊窝村,最近几十年来,还经常有人下南湖,有的是投奔亲戚谋生,有的是躲计划生育。大部分人定居在那里,也有下了南湖又回来,回来之后又再去的。喜鹊村有位老人叫李万琴,曾经和父辈一起下南湖,后来又回到喜鹊窝村。据他讲述,1973年,正值壮年的李万琴,得知安徽省来安县缺少石匠,而且一天能挣3元钱,就向生产队请了长假,一路南下到了来安县杨郢乡,与他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个老乡。由于人生地不熟,他和老乡租住在一户当地人家中,凭着石匠手艺辛苦赚钱。3年后,李万琴和老乡回到喜鹊窝。而更多的移民,则是安家落户,永久定居在洪泽湖四周。

喜鹊窝村民忠厚直爽,很讲义气,乡土意识重。他们憨厚宽容、朴实无华、真诚坦率、朴素爽直、善良宽厚的品质,在来安县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树立了良好的山东形象。

远在洪泽湖畔的费县十万下南湖移民,心里永远装着家乡。许家崖水库岸边的这个喜鹊窝村,成为费县移民永远的家乡记忆、共同的心灵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