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地名“费”的11个异体字

(2025-06-23 06:27:39)
标签:

古地名

费地

费邑

费国

费县

分类: 费邑杂考

 

古地名“费”的11个异体字

 

清代《光绪费县志·卷一·疆域》中,列举了古地名“费”的8个异体字:、肸、鲜、、柴、肹、、鄪。这8个字,全都读作“毕”,是由于“古人音同假借,辗转更易”所致。

“粊”字作为古地名,出自《古文尚书》和《说文解字》。“粊”的本义是“恶米”,同“秕”,意谓成批的谷物结出瘪谷。大概是因为古代费县这片区域土地瘠薄,不适合谷物生长。

“肸”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出自《史记·鲁世家》作《肸誓》,注曰“鲁东郊之地名”。《集韵·六至》说:“肸,兵媚切,音祕。邑名。在鲁。”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5年),鲁侯伯禽东征徐戎、淮夷,在费地誓师,史官记录誓词,《古文尚书》作《费誓》,《史记》作《肸誓》。

”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出自徐广《史记音义》对“费”的解释“一作鲜”。《光绪费县志》认为,“费”字读为“祕”,与“鲜”字读音不接近,是“训诂家强为牵合”。

”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出自徐广《史记音义》对“费”的解释“一作狝”。《光绪费县志》认为,“费”字读为“祕”,与“狝”字读音不接近,是“训诂家强为牵合”。

”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出自裴骃《史记集解》说“”的解释“或作柴”。《光绪费县志》认为,”字是“粊”字的伪字,也就是讹字,不规范的字。

”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光绪费县志》认为”字的变体字。

”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光绪费县志》认为“粊”字的伪字,也就是讹字,不规范的字

”字作为“费”字的通假字,《光绪费县志》认为“费”字的变体字。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两次提到“鄪”,一为“釐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一为“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

除了《光绪费县志》所列举的8个别字,古地名“费”字还有3个异体字。

一个叫作“毗”。西周早期青铜器《交鼎》铭文曰“交从战,仇毗王赐贝,用作宝彝”。铭文中的“仇毗王”,有人认为可能是东夷“仇”国之王,“仇毗”之“毗”或即“费”,读作bì,源于嬴姓始祖伯益被封为费地,后作费氏。“费”又写为“粊”,《尚书·周书》之《费誓》,原作《粊誓》,今所用卫包妄改本作《费誓》。《周礼》《礼记•曾子问》郑注皆云《粊誓》。唐代司马贞认为,“粊”即季氏费邑。“毗”通“粊”,“粊”通“费”,故“费氏”可以写成“粊氏”或“毗氏”。

一个叫作“蒉”。《光绪费县志·卷三·封建》记载,西汉时期有“蒉侯刘方”。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武帝元鼎元年四月戊寅,以城阳顷王子封。五年,坐酎金免。”唐代颜师古解释说:“,音口怪切,字或作费,音扶米反。又音秘。”清代王念孙解释说:“蒉音丕,与费通,当为蕡字之误也。蕡音奔,又音秘,与费同,故字或相通。”

还有一个叫作“庇”。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建都亳邑,其后屡次迁都。第十四代商王祖乙,迁都于庇。《竹书纪年》记载,第十五代商王祖辛、第十六代商王沃甲、第十七代商王祖丁,全都“居庇”,“庇”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也是位置在最东方的都邑。第十八代商王南庚“自庇迁于奄”,“奄”即曲阜。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认为,祖乙所迁之“庇”,在泗水东鲁境,就是春秋时期鲁国季氏的费邑,即今山东费县。

按:“庇”读音bì,与“费”及其异体字“鄪”“粊”“肸”读音相同,所指都是费地。

史书记载,祖辛在位16年,沃甲在位25年,祖丁在位9年。三者加起来,整整50年,全是定都费地。如果加上祖乙末年和南庚初年,在费地的时间就更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