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闵子骞
(2025-05-21 06:21:07)
标签:
费县名人闵子骞孔子高徒 |
分类: 费邑杂考 |
孔子与闵子骞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由齐国返回鲁国的途中,接纳了一名很突出的弟子,就是闵子骞。这一年,闵子骞二十二岁,比孔子小十五岁。
闵子骞是鲁国人。姓闵,名损,字子骞,公元前536年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在孔门弟子中,闵子骞以孝行而著称。
据说,闵子骞丧母后,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并为闵子骞生了两个同父异母弟弟。冬天,后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穿的是用棉絮做的棉袄,而给闵子骞穿的是用芦花做的棉袄。一次,闵子骞与父亲一起外出,闵子骞赶车,由于天冷,闵子骞冻得拿不住缰绳。父亲不知实情,便用鞭子抽打他,抽打破了棉袄,才知道闵子骞穿的衣服不保暖。父亲知道实情后,大为生气,便要回家休掉后妻。闵子骞却劝阻父亲,说道:“如果后母在这个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受饥寒;如果后母离去,便会有三个孩子孤单了!”父亲听了,这才打消了休掉后妻的念头。后母知道了这件事,很后悔对待闵子骞不好,此后对待闵子骞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闵子骞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也就是古人特别崇尚的“孝”“悌”)的名声,在当时已经非常大了,以至于在他师从于孔子之后,孔子还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对于“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句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番解读:“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的弟弟,这是难能可贵的真孝子。这一点做起来很难,要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不听外人的话而变动,实在很难。”
孔子给弟子们讲话时是坐着的,而弟子们是站着的。《论语·先进篇》记载:“闵子侍侧,誾誾如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一副恭敬而正直的样子。与闵子骞的表现有所不同,子路是很刚强的样子(“行行如也”),冉有、子贡是温和而快乐的样子(“侃侃如也”)。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对孔子是非常尊重、格外恭敬的。
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还经常对鲁国的时事加以评论。《论语·先进篇》记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政府翻修一座名曰长府的金库,需要花费很大一笔钱财。闵子骞觉得这么做太浪费,就评论说:“继续照着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翻修?”孔子称赞闵子骞说:“这个人平时不大说话,一说话就能切中要害。”
在孔门弟子中,闵子骞与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四个人以德行著称。《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四个人的德行,各有特点。颜回的德行,表现为他的好学精神、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品德以及对老师的尊重;冉伯牛的德行,表现为他的细致谨慎、正直端庄;冉雍的德行,表现为他卓越的才能、对德行重要性的体现、对仁德的实际应用。而闵子骞的德行,则涵盖了仁爱孝悌、忠义正直、守礼尊师、重俭节欲、讷言敏行以及诚实重信等多个方面。
鲁国执政者季氏,听说闵子骞德行卓越,才干超群,想委派闵子骞担任季氏私邑费邑的邑宰。《论语·雍也篇》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对于季氏的委任,闵子骞态度委婉而坚决地予以拒绝:“好好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会逃到汶水以北(指齐国)去了。”闵子骞的这一不合作态度,不仅仅是他无意仕进、简约自持的性格使然,更重要的是受了孔子思想的影响,是老师孔子的态度在起作用。
比闵子骞晚了一个半世纪的孟子,对孔门弟子闵子骞等人有过一番十分精到的评价。《孟子·公孙丑上》说:“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所谓“有圣人之一体”,是说子夏、子游、子张具有孔子的一部分长处;所谓“具体而微”,是说冉伯牛、闵子骞、颜渊(颜回)大体接近于孔子,但不如孔子那样博大精深。由此可见古人对闵子骞评价之高。
身为老师的孔子,对闵子骞格外敬重,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弟子。这从孔子对弟子的不同称呼可以看得出来。
孔子当面称呼弟子时,一般都是用“尔”或“女”。例如《论语·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特别喜欢,所以当面用“尔”这样的称呼,显得十分亲密。
孔子背后称呼弟子时,一律使用弟子的“名”,几乎没有例外。例如,称曾参曰“参”,称子夏曰“商”,称子贡曰“赐”,称冉求曰“求”,等等。唯一的例外,就是闵子骞。唯有闵子骞,孔子只称其字“子骞”,而从来不称其名“损”。古代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者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其间有等级尊卑的讲究。孔子以“字”称呼弟子的,七十二贤人中只有闵子骞一个人。即使是德行第一的颜回,孔子也是称其名“回”,而不称其字“子渊”。这说明,孔子对闵子骞是以平辈视之。整部《论语》中,没有一处提及“损”名,由此足见闵子骞之贤良德行,连孔子都对他格外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