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面板”的故事

标签:
费县名人左宝贵匾额清真寺文物 |
分类: 费邑杂考 |
一块“面板”的故事
1984年11月10日,平邑县文物站对县城古建筑遗迹遗物进行调查。在兴水路南、利民街西三村一大队的烧饼房内,文物站工作人员李常松,靠着多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练就的“火眼金睛”,发现该房内做烧饼用的一块面板,颇有些不同寻常。这块貌不惊人的面板,由此掀开了对清末民族英雄左宝贵的重新认识。
据烧饼店店主讲,这块面板原是平邑清真寺内的器物,但具体是在寺内的什么地方,是做什么用的,均不得而知。他们将面板抬出房外,仔细观察。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李常松发现,这竟是平邑清真寺内的左宝贵题词匾额。由于面板的正面长期朝下,匾上凸起的文字与砖石反复磨擦,受到一定磨损,加之烟熏火燎,木匾早已面目全非。
李常松遂向店主说,这块木匾是珍贵文物,根据国家的文物政策,应上缴文物部门妥为保管。店主十分爽快,当即答应上缴国家,并找来一辆地排车,将木匾送到县文物站。
经过重新修整之后,这块木匾终于露出了“真身”。该匾题写于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长208厘米,宽73厘米,厚5厘米,正面上书“天方正教”四个正楷贴金大字,落款是“光绪拾捌年岁次壬辰叁月谷旦”,“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简放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务翼长、总统奉军马步等营,铿色巴图鲁左宝贵敬立”。
1985年春,应广大穆斯林民众的要求,平邑县文物站将这块左宝贵题词匾额送还给平邑清真寺。民众十分高兴,将其修整一新,敲锣打鼓,重新悬挂于清真寺大殿的上方正中位置。
平邑清真寺的初创年代已不可考,寺中碑刻称“创自远年”,“重建于道光庚戌之岁”(即1850年)。同治年间,左宝贵捐资修建了清真寺水房,光绪八年(1882年)再次捐资重修了寺门,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出资重修了南北讲堂,形成今天的规模。也就是在这一年,左宝贵战死于平壤。
那位独具慧眼的李常松,后来担任平邑县文化局局长、史志办公室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