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县有个“天井汪”

(2023-07-21 04:33:47)
标签:

费县地名

天井汪

天景石

天井

分类: 地名文化

 

费县有个“天井汪

 

天井汪是费县南部山区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隶属马庄镇。

天井汪四面环山:南面有泉安子北山、独角山,西面有柱子山、几辈崖、梅齐崮,北面有宜子山、鱼林山、红山,东面有银子山、虎头山。四周高、中间低,是个小盆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

明代《万历兖州府志》记载:“天井汪:在(费)县南四十里。泉出地中,流而为涑河。”该志书所绘费县地图中,天井汪是一处很大的水体,面积仅次于漏泽湖、鄪城湖(费城湖),是费县第三大水体。据记载,漏泽湖面积“方十五里”,约合8000余亩;鄪城湖面积1500余亩;从地图上看,天井汪面积至少有1000亩。

费县有个“天井汪”

清代《康熙费县志·卷之一·地理》记载:“天井汪:县南四十里,流为涑河。”《光绪费县志·卷二·山川》记载:“天井汪泉:在柱子固东,为涑河之源。”又记载:“涑水:源出柱子固东之天井汪,东流至柳行头(涧水北来入焉),抵黄崖山,折而南(双庆泉西来、涧水西南来入焉),复折而东,径马庄集,东出旗山、旺山间,径郎城之南,东至东墠村折而北,至芝房村复折而东,径朱保集东北,复折而东南,出费,入兰境。”

“天井汪”这个巨大的水体,是涑河(也称涑水)的源头。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汇水面积很大,大量的雨水汇聚起来,成为一处大水汪,是一座天然水库。由于东面地势较低,水汪内的积水向东流出,流经柳行头、黄崖山、马庄集、鲁郎城、东墠村,出费县境,入兰山境,直至沂州城,汇入沂河。

“天井汪”成为费县第三大水体,是明代中叶以前的事情。明代中叶以后,受到“小冰期”的影响,中国北方持续低温、干旱。随着雨水的减少,“天井汪”水面逐渐缩小,水位逐渐下降,只剩下“井底”还有少量存水。水汪四周显露出来的肥沃土地,非常适于耕种,因而逐渐有人聚居,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成为村落。

在《光绪费县志·卷一·村社》中,有村名“天井汪”,隶属费县东南隅东柳社。

在《费县一九四八年行政区划》中,有村名“北天井汪”和“东天井汪”,隶属费县崮口区莲花乡。

1982年《费县地名志》记载:“北天井汪:位于马庄西9.5公里,是北天井汪大队驻地,985人,1053亩土地。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以姓氏命名为赵家庄。后因村四周皆山,取名天井汪,村庄扩大后,分为南、北、东三个庄,该村居北,称为北天井汪。”又记载:“东天井汪:位于马庄西8公里,是东天井汪大队驻地,816人,862亩土地。名称来历见北天井汪条。该村居东,故名东天井汪。”“南天井汪:位于马庄西9公里,是南天井汪大队驻地,579人,480亩土地。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名称来历见北天井汪条。该村居南,故名南天井汪。”

“天井汪”这个地名,颇有讲究。

“天井”是古代军事术语。在古代军事著作中,把四周为山、中间低洼的地形称作“天井”。《孙子兵法·行军篇》说:“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都是对军队行军作战非常不利的险恶地形,必须抓紧离开,不能靠近。其中的“天井”和“天牢”,皆指四面有山的凹地,人处其中,四壁陡峭,难以爬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水,有水时就是“天井”,无水时就是“天牢”。

少年毛泽东写有一首《吟天井》 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天井”的地貌特征。

至于“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深广也”,意为水体很深,水面广阔。东汉服虔《通俗文》解释为污浊的水池:“停水曰汪,池之污浊者。”所谓“停水”,是指停滞、蓄积的水体。四周山坡上的雨水冲刷汇积于此,夹带着泥土、杂草、垃圾等各种污物,当然是“污浊”的。

如今的费县“天井汪”这个水体,是由两股泉水汇流而成。一股在北边盘龙沟,以“馍馍泉”为源头,另一股在西山崖夹沟,以“流金泉”(又称“海碗泉”)为源头。

关于“天井汪”这个地名,费县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传说。

有个风水大师路经此地,俯瞰山势两纵两横似一“井”字,山崖下泉水汩汩,因此取名“天井汪”。大师见此地风水极佳,遂隐居于此。后来,有赵、陈、刘、孙四个姓氏移居于此,逐渐成为村落。后因人丁兴旺,又分为三个村,以东、南、北而命名,尤以北天井汪村人口最为繁盛。

早年间,这一带经常闹鬼,老百姓不敢居住,便搬到一口大水井旁边安家。这个水井就是“天井”,里面住着一个老鼋,经常出来与村中居民来往。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需要锅碗瓢盆等家什,只要到水井旁边烧纸求老鼋帮忙,有求必应。后来,因老鼋子孙众多,更有顽皮者常到老百姓家中闹事,人神矛盾加深,逐渐产生隔阂。老鼋为了不扰民,就到南天井汪一户孙姓人家那里借来了黄牛魂拉车,搬到了东乡沙沟崖下安家居住。老鼋走后,水井被一条黑龙占据。黑龙年年发洪水,祸害当地百姓,水井也被冲开,原来的村庄被冲成了一个大汪。百姓苦不堪言,便拜托土地奶奶给老鼋捎信,请他回来收拾黑龙。老鼋回到水汪,与黑龙大战七天七夜,终于将黑龙杀死。它们大战的地方,便是现在的盘龙沟,尚存一只盘龙眼,深不可测。杀死黑龙之后,老鼋精疲力尽,在老龙潭边化作一块巨石,日夜守护着这方土地。从此,天井汪周边几十里风调雨顺,再也没出现大的灾荒。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这个“天井”是玉皇大帝囚禁犯罪神仙的水牢,穿越九重青天,深入地下,连着人间。东海龙王到蒙山私下禁雨,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用捆仙绳将龙王束缚住,囚禁在天井里。当地百姓不忍看到龙王受罪,焚香敬天跪拜,祈求赦免。王母娘娘在玉皇大帝的授意下,举起金簪,朝着天井的底部轻轻划向东海。天井立刻见底,成了一池泥汪,一条波浪翻滚的大河延伸到东海,囚禁在天井的龙王,顺着河水回到了东海龙宫。人们为了纪念东海龙王,就把见底的天井称作“天井汪”,把大河称作“束河”,意为因为束缚龙王而形成的河。后来“束”加三点水,成了今天的“涑河”。

在革命战争年代,天井汪是一片红色热土。1944年5月,八路军鲁南军区第8师在师长兼政委王麓水的指挥下,集中两个主力团和尼山、费滕独立营等武装,发起天井汪战役,消灭了盘踞在天井汪一带的伪和平救国军第10军第2师,击毙师长刘国祯。伪军长荣子恒率残部逃窜,费县南部崮口山区获得解放,抗日民主政权“温河县”的辖区迅速扩展到了费县县城南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天井汪一带发现了一种薄板状的奇石,块体独立,最大厚度16厘米,经过打磨抛光处理,奇石表面呈现出日月山川、亭台楼阁、苍松翠竹、飞禽走兽等天然画面,景物清晰逼真,色彩协调,层次分明,浑然天成,颇具观赏价值,很受市场追捧。因为这种奇石的产地在天井汪,就取“天井”谐音称作“天景石”。天景石与金星石、燕子石、园林石并称为“费县四大奇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