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县地名:崮子村

(2023-04-01 02:55:53)
标签:

费县地名

崮子村

万松山

乾隆行宫

分类: 地名文化

 

费县地名:崮子村 

 

崮子村位于费城东北5公里,原属费县城北镇。1982年《费县地名志》记载:“崮子:位于城北东南6.5公里,是崮子大队驻地,708人,903亩耕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该村位于万松山(亦称崮山)前,故得名崮子。”2011年城北镇撤销后,崮子村划归费城街道。

万松山原名崮山、崮子山,是一座四周陡峭、顶部平坦的山峰。村庄在崮子山前边,因此称作“崮前庄”,也称“崮子”。清代《光绪费县志·卷二·山川》记载:“万松山:《府志》:‘县东北十里,蔚然特起,旁无附山。祊水南来,浚水西绕,岩霞错落,松柏苍秀。’乾隆二十三年恭逢圣驾南巡,知府李希贤奉饬建御书房、观山楼于上。翠华临幸,万姓呼嵩。咸丰之季,民依山避难,松柏守护,至今苍翠依然。”

乾隆行宫位于崮顶的东北部,顺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山坡上栽植了很多松树,因此改名“万松山”。清代《光绪费县志》绘有《万松山图》(又称《行宫图》),并特别注明:“在县治东北万松山上,谨依南巡盛典恭绘。”图中所绘行宫,是东西相连的两个套院,皆为四进式院落。东院有朝房、大宫门、二宫门、前殿、寝殿、观山楼、望河亭等;西院有军机房、宫门、值事房、前殿、前寝殿、后寝殿、花亭等;东院外面还有值事房,院北临河处有一座花亭,还有一处鱼池,池内有看花石。

崮子村的北边是浚河,东边是温凉河。清代的浚河,流经万松山脚下。万松山三面环水,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便于守卫,因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崮顶东北部修建了一处行宫。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经三次驻跸于此,写有“清浚合流波益浩,万松如在水中央”、“停跸山欣号万松,春晴滃蔚绿阴浓”等诸多诗作。

如今的万松山,已经见不到一棵古松,乾隆行宫也片瓦无存。在村民关于地理方位的称呼中,还依稀可见行宫的影子,如宫门内、宫门外等。从大宫门往北数,共有83层石阶,当地人称作“江踏子”,现在仅剩一、两条石阶露出地面。行宫的青砖、条石,都被村民们用作铺路石或房屋的墙基。但是,乾隆皇帝在此修建行宫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深深地保留在村民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中。

清末至民国年间,浚河向北改道,北移到南东洲村北。万松山脚下的河滩,变成了大片汪塘,后来逐渐复垦为农田,土质肥沃。近年来,崮子村在万松山行宫遗址重新栽植了很多松树,希望恢复“松柏苍秀”、“万树丛碧”的风貌。

万松山前、崮子村后,有一处“崮子商代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文化层厚4米余,历年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500余件,多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文化遗物。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村原来居住在村南的温凉河岸边,因靠近河湾,村内张姓人家居多,村名称作“张家湾”,简称“张湾”。后来由于河水的侵扰,居民逐渐往北边的山坡上转移,最后形成了现在这种居住在山坡、耕作在山下的村落整体布局。

崮子村的西南边,原有一座土地庙,高约两米,是用四个石块扣在一起,上面用一块屋脊状的石块做顶。庙里供有三尊泥胎神像,中间的一尊是土地神。庙门两旁的石面上,左面刻着捐资修庙的七户人家的姓名,右面刻着建庙时间“明代万历年间”。这是立村之初修建的土地庙,代表着崮子村的历史。可惜这座土地庙已在“文革”前后被拆毁。

崮子村内有一座寺院叫作“翠涌庵”,是三进院落,从南往北依次为泰山殿、文昌阁、观音殿。不识字的村民,把它称作“翠云庵”。名虽为庵,实际上是由道士来主持的。崮子村的侯氏家族,是专门看管庙宇的道士。侯家虽为道士,但可娶妻生子,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当地称这种道教为“火居道”。侯家做道士是子承父业,常年为当地村民做斋醮法事,祈福谢恩,却病延寿,解厄禳灾,祈晴祷雨,庙宇年久失修还要募捐修葺。

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村里对翠涌庵进行重修,并立碑纪念,碑额题曰“万善同归”。光绪元年乙亥恩科举人、临邑县儒学、本村人贾汝諴,亲自撰书碑文如下: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前人作之,后人继之,修废举堕,自昔皆然矣。城东北十里许万松山,旧有玉皇殿,山之麓曰翠涌庵,并附建泰山殿、文昌阁于其中。庙貌之设,由来旧矣。其何年( )置,何年增修,以及国朝以来迭次补葺,具载前碑,不必复赘。今有久阅星霜矣,鸳瓦飘坠,日形渗漏,灵宇敝蠹,渐就倾圮。倘不亟为修整,奚以妥( )灵而壮观瞻乎?住持道人侯教成者,守庙高士也。触于目而激于中,商诸善士,议里新之询( ),既同劝募,亦广用是。鸠工庀材,营构一新,丰不至华,简不至陋。庶瞻拜者穆然神肃,登眺( )( ),怡然气爽。即此便为福田,又何必责祈验于不可知者哉!工竣勒石,特记其事,以勗来哲。

崮子村还有一座玉皇庙,建筑规模比翠涌庵更大。村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去的玉皇庙,就建在乾隆皇帝行宫遗址处。庙里有三间气势宏伟的大殿,玉皇庙因此也称作“玉皇殿”。由于玉皇庙的位置是风水宝地,皇帝的行宫就选在了玉皇庙的位置上。玉皇庙只好朝山下搬迁,迁到了乾隆行宫的“午朝门”(大宫门)以外。

民国九年(1920年),村里重修玉皇殿,并添置山门、戏台,还立了一幢石碑记载这件事,碑额题曰“万古流芳”。举人贾汝諴之子贾尔卓,受邀撰书碑文如下:

费城东北十里许之万松山,旧有玉皇殿一座,不知创自何时,重修者屡矣。惟殿只三楹,殿门外荒草满径,瓦砾盈阶,几无一片干净土。兹又岁久失修,殿宇渗漏,不惟无以妥神灵,又何以壮观瞻而昭诚敬乎?诸善士公议补葺,并添修山门、映壁,以及茶院、群墙、戏台,各处所均焕然一新。是役也,经始于己未年十二月十有八日,落成于庚申年四月二十三日。工虽因而实等于创。诸善士之功,诚不容没哉!住持道人侯是安因工竣请勒诸石,以垂永久,乃援笔而为之记。

清代兰山县拔贡王楟,字召棠,号秋园,曾任成武县训导、宁津县知县。王氏祖茔在费县崮子村,王楟病逝之后也葬于崮子村。著名书法家、朴学家许瀚,亲自撰写了一篇《王秋园先生家传》,并以颜体书丹,镌刻石碑,立于费县崮子村。这幢极其珍贵的石碑,现存于费县博物馆。

崮子村现有曲、魏、刘、曹、郭、贾、李、匡等十几个姓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至今保留着浓厚淳朴的传统文化习俗。1999年春节期间,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叶涛,陪同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松冈正子,在崮子村住了二十多天,实地考察研究费县的乡风民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